王其梅简介_个人资料

王其梅(1914-1967),湖南桃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任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务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先后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7年8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五十三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其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桃源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1967年
职业:军人、党政领导
1913年12月27日,王其梅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仙瑞乡(后划设小乡时分置为三阳乡)王家坪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王家坪。在姐弟7人中,他是长子。进入当时桃源最好的县立一高漳江小学读书。
1927年,加入“少先队”,参加桃源农民运动,参与游斗地主豪绅,用烧毁家中麻将的实际行动支持农民协会提出的禁赌活动。
1929年,在常德省立三中读书。
1930年冬,初中即将毕业,只身逃往北平继续求学。
1936年3月,在北平参加学运的王其梅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7月,被押送到北平军人反省院。当时,在清华大学做校医的堂兄王其楷得知情况后,捎给家中一封信。王明皆才知道,王其梅被捕入狱。他又急又恨,立即变卖部分家产,将所需费用悉数寄往北平;同时修书一封,叮嘱侄子无论如何要多开导开导王其梅,并想方设法将王其梅从狱中赎出来。王其楷按照伯父的意思,来到狱中,对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铁门里的堂弟说:“你又不缺吃少喝,不好好读书,尽干这些危险的事,自己坐监,吃苦头,使家里人为你担心。你究竟图什么?现在家里要我用钱托人把你赎出来,你只要悔个过,马上就可以出去,你还是写个悔过书,去好好读书吧,别再胡闹了。”王其梅听后,对堂兄说:“我没错,无过可悔,我的事以后不用家里再管了。”堂兄深知王其梅倔犟的脾气,于是留下部分钱,悻悻地走了。王其梅并没有接受堂兄的开导,而是作好了长期坐牢的准备。后来,在党的营救下,饱受牢狱之苦的王其梅才得以出狱。
1931年,王其梅初中毕业后进入北平私立弘达学院读书。
1932年,他考入国立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传播爱国思想,使他的思想由反对封建家庭,发展到挽救民族危亡,向往共产主义事业。经沈继芳介绍,他加入了反帝大同盟,担任二十三支部书记。
1933年1月,又经沈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学经济,党内任经济系支部书记。在学习期间,他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发现后,令其转学。
1935年9月,离开中国大学,转入民国学院,并担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头支部书记。在1935“一二·九”运动中,王其梅曾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被选为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
1936年12月,王其梅来到西华县,与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县委书记王子英接上关系,担任普理学校教员(校长是县委书记王子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根据全国人民一致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形势,王其梅立即协助校长王子英组织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西华县抗日救亡的高潮。
1937年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该站是党的秘密组织,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和中转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其梅接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普理学校校长职务,全面主持西华县党内的工作。1937年底,王其梅根据豫东特委的安排,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了有三百多人参加的第二期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担任教官和队长。王其梅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在训练班学员中先后发展党员二十一名。这期抗日干部训练班的举办,不仅为西华、扶沟、淮阳等县培养了—批抗日骨干力量,也为不久后豫东地区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1938年2月,王其梅代表学院出席了北平学联会,并任学联会交际股长和党团委员。之后,又以北平学联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筹备会,并公开参加筹备会的各项活动。
1946年7月9日,王其梅回到了阔别三年多的水东解放区(当时叫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军分区),担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王其梅到水东后,首先传达了上级对水东如何反围剿的指示精神。接着和军分区司令金绍山率分区武装配合前来支援水东解放区反围剿斗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旅,于7月12日一举歼灭柘城国民党守军,端了国民党纵队司令张岚蜂的老窝,缴获大批物资和武器弹药,狠狠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1946年8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陇海破击战役,王其梅和金绍山率领分区武装积极配合,先后袭扰开封机场,攻克通许县城,从而牵制敌一个正规师及四个保安团不能东调投入陇海战场,有力地配合了晋冀曹豫野战军。11月,国民党发动了对水东解放区的第四次围剿。王其梅率分区武装在杞南刘寨一举歼灭了国民党六十四旅一九O团,粉碎了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计划。12月12日,豫皖苏边区党委和豫皖苏区在睢县平岗成立,吴芝圃任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张国华任军区司令员。同时,以冀鲁豫边区六地委六分区和原华中八地委八分区为基础,成立了三个地委三个分区。王其梅任一地委、一分区书记兼司令员、政委。王其梅在一地委工作期间,国民党曾派王其梅的二弟王其桂作说客。王其桂看到其兄立场坚定,未敢策反。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会开封第二次解放,王其梅奉命参加开封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担任开封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1月28日,王其梅奉命任十八军党委委员、五十三师政委,并着手部队的筹建工作。同年3月,他随军南下,渡江后,一边迫歼逃敌,一边高速行军。部队经安徽转战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于十二月到四川,不久王其梅调任十八军副政委,负责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并兼任泸州地区军管会主任。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开展了建立各级政权、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稳定了社会秩序,打开了这个地区工作的新局面。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和平解放西藏,命令十八军准备进藏,建立西藏工委。王其梅调任西藏工委委员兼任十八军政策研究室主任。亲自到藏族群众中去作调查,向上层人士、士司头人请教。经过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材料,为中央制定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条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先遣支队进抵拉萨初期,形势十分严峻。西藏上层反动集团乘解放军主力未到,阴谋撕毁《协议》。面对这一切,王其梅号召全体指战员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地宣传、贯彻、执行《协议》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实际行动影响、团结藏族各界人士,消除民族隔阂,挫败个别反动分子的阴谋,很快赢得藏族各界人士的信任,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1952年1月,西藏军区成立,张国华任司令员,谭冠三任政委。王其梅调任副政委。为了解决运输补给和加速西藏的建设,中央决定尽快修建康藏公路。同年12月,王其梅到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兼任政委。
王其梅热爱西藏,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
1953年,中央组织部曾决定调他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他亲自去找贺老总,坚决要求继续留藏工作,得到批准。
1957年,中央根据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调他到西南局工作,他仍坚持留在西藏。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这时正在北京住院的王其梅立即要求出院。带病从北京回到西藏,参加平叛斗争。
1962年,王其梅调西藏军区和西藏工委工作。
1963年3月,兼任工委副书记。一九六五年兼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
先后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多次受到残酷的迫害。
1967年,周恩来总理将他接到北京。这时重病缠身的王其梅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极大的痛苦,艰难地写出了《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这是他在困境和病危中最后对党和西藏人民的贡献,也是他的临终遗言。1967年8月15日,病情恶化,在北京逝世,终年53岁。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为王其梅举行了平反昭雪追悼大会。
主要作品
文章
《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亲属成员
父亲:王明皆,任过三阳乡团总(乡长),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
堂兄:王其楷,在清华大学做校医。
人物评价
1977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一个批示中写道:“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作了不少好事。”
在政治上,王其梅不搞特权、不拉帮结派,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在生活上,不搞特殊,总是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
197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为王其梅举行了隆重的平反昭雪追悼大会。悼词说:“王其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王其梅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