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明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陈叔明,(562—614),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 ,字子昭,陈宣帝第六子。母何淑仪,为长沙王叔坚同母弟。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乙亥(555)六月初十生。仪容美丽,举止和弱,状似妇人。娶郁氏、万氏,生五子:志能、志龙、志熙、志静、志范。陈叔明体貌魁梧,仪容俊美,襟怀坦荡,举止宽和,敦尚名节,谨遵法度。太建五年,立为宜都王(注:又参《隋陈叔明墓志铭》封王时年十二岁),寻授宣惠将军,置佐剌史。陈叔明之后一脉相承,皆以孝义传家,开创了中国有名的“江州义门陈”。后人皆尊公为义门一世祖(或义门发源祖)。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叔明

别名:宜都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

出生日期:562

逝世日期:614

职业:郡王

主要成就:开创了中国有名的“江州义门陈”

太建五年(573年),策封宜都郡王,年十二。授宣惠将军。

太建七年乙未(575)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

太建九年(577年)授卫尉卿。其年改授智武将军。

太建十年(578年)出授东扬州刺史;

太建十二年(580年)进授散骑常侍,南徐州刺史。

太建十三年(581年)授使持节都督吴兴太守。

太建十四年(582年)加诚武将军。

至德元年(583年)征授侍内秘书监。

至德二年(584年)改授侍内左卫将军。

至德三年(585年)授内书令。

大业二年(606年),散官未废,诏授正五品朝散大夫,

至德四年丙午(586),进号安右将军。

祯明三年己酉(589)隋灭陈,入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兼鸿胪少卿。大业六年(610年)守礼部侍郎。大业七年(611年)东巡,检校右御卫虎贲将军。大业八年(612年)授朝议大夫。其年以临辽勋,例授通议大夫,寻摄判吏部侍郎事。大业九年(613年)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

寿63岁卒(时在皇泰元年即公元618年)。

史书记载

《陈书·列传第二十二》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也。仪容美丽,举止和弱,状似妇人。太建五年,立为宜都王,寻授宣惠将军,置佐史。七年,授东中郎将、东扬州刺史,寻为轻车将军、卫尉卿。十三年,出为使持节、云麾将军、南徐州刺史。又为侍中、翊右将军。至德四年,进号安右将军。祯明三年入关,隋大业中为鸿胪少卿。

一世:叔明,字子昭,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宣帝陈顼第六子,母何淑仪,是长沙王叔坚同母弟,陈文帝天嘉三年(562)生,太建五年(573)册封宜都王,时年十二。太建八年授宣惠将军;九年授卫尉卿,当年改授智武将军;十年出授东扬州刺史;十二年进授散骑常侍,南徐州刺史;十三年授使持节都督、吴兴太守;十四年加诚武将军;至德元年征授侍内秘书监,二年改授侍内左卫将军,三年授内书令;祯明元年(587),册拜司空。祯明三年(589)隋灭陈随后主叔宝入关。到长安后,隋文帝将宗室兄弟悉数发配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业以安生,长达十六年之久。大业二年(606),诏授正五品朝散大夫;四年兼鸿胪少卿;六年守礼部侍郎;七年东巡,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八年授朝议大夫,其年以征辽有功,例授通议大夫,摄判吏部侍郎事;九年检校左屯卫鹰扬郎将;大业十年,随驾东征高丽凯旋,十二月二十七日还居洛川,奄然暴殒,终于河南县思顺里之宅,春秋五十三。(详见《颍川陈氏考略·叔明墓志铭》)

公娶万氏,生子五:志能、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公,体貌魁梧,仪容俊美,襟怀坦荡,举止宽和,敦尚名节,谨遵法度。其子孙一脉相承,孝义相传。

二世:志能,娶金氏,生子定。志范,生子际发。其余皆不详。

三世:定,唐会稽郡司马(《元和姓纂》名绎,官侍御史。)生子球,其余不详。

四世:球,唐晋陵司空参军。生子二,长子失记,次子兼。其余不详。

五世:兼,字不器,行二,时人呼之“陈二”,生于唐武朝神功元年丁酉(697),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开元十六年初官江州,开元二十三年任封丘县丞,开元二十七年辞去封丘县丞,天宝九载为颍川长葛县陈寔陵园撰“陈太丘祖德碑”,天宝十一年十月,为陈留郡文宣王庙堂落成撰碑记,天宝十二年十月,应征入京,为右补阙,时年57岁。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享年63岁。裴员外为其铭诔,致以哀悼。公娶骆氏生子四:当、苌、京、归。女,不详,有一女嫁西昌罗氏宏元为妻。

六世:京,字庆复,陈兼第三子,籍颍川。陈京善属文辞,大历年间始来京师长安,寓居万年县贵胄里。大历六年(771)进士,德宗朝官至博士补阙尚书郎给事中二十年。柳宗元曾为陈京门下属员、集贤殿正字,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称陈京:“有内行,文多诂训;性刚毅,当仁不让;不喜交往,唯师事父友独孤及。”德宗十分器重陈京,谓有宰相之才,贞元二十年(804)冬,欲用之,正值陈京病重,遂罢,再迁给事中(《新唐书·卷二○○·列传·儒学下》)。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殁。殁后五十四日杨氏殁。公“妻党之室无子”,以长兄赞善大夫陈当之子陈褒为嗣。(长兄当、次兄苌、四弟归之世系,另叙。)

陈京在历史上主要贡献在礼仪上,大体庙制之论,影响后世。今存陈京奏疏三篇、墓志铭一篇、诗一首。其它详见《新唐书·卷二○○·陈京传》、柳宗元《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等文。

七世:褒,生于开元庚午年(730),字德言,京之继子。仕唐,官至盐官令。娶李氏、冷氏,生子灌。晚年自婺州金华迁居江西武宁蒿港,殁葬蒿港石枧埚,后迁葬分宁庙岭乡龙峰洞之蜈蚣钳。(按:毗陵谱载褒生三子:长濯次灌三溉,溉生伯党。录之备考)

八世:灌,字治圃,号寿川,生于唐天宝乙未年(755),唐大历乙卯年(775)自婺州金华随父陈褒迁居江西武宁县蒿港。配黄氏生子二,长曰镛次曰锽。唐贞元间(785—805)以孝廉举为江西高安丞,心清政简,豪猾畏惧。在任四年,与夫人黄氏同卒于高安官舍。次子鍠扶柩择葬分宁庙岭乡龙峰洞之八公楼下。

九世:镶(即镛),建中元年庚申(780)生,灌公长子,武宁蒿溪人。其父为官高安被害,时年24岁为父报仇灭了豪猾全家,外逃仙游避难,改名镶。晚年携伯宣游庐山,遂隐居圣治峰前龙潭窝注《史记》。葬庐山南麓(今星子县)。咸通时赠著作郎。

十世:阔,字伯宣,镶(镛)之子,唐敬穆间(824)生于福建仙游。弱冠之年随父游庐山隐居圣治峰前龙潭窝,与父同注《史记》,后行于世。咸通(861—872)时召征著作佐郎不受。配赵氏、继娶洪氏、李氏,生子四:长子名讳失记;仲子崇,字克尊,大顺中为江州长史;三子勋,字克明,乾宁(894—897)时为蒲圻令;四子玫,字克温,德安县令。南唐时有一女嫁江西武宁卢俦。镶卒,伯宣移居太平宫,后迁德化甘泉乡甘水垅。黄巢起事,乾符四年(877)因柳彦璋攻陷江州,为避兵乱,因居德安,与陈旺后人合族同处。

公,志操古朴,不苟仕途,尝云:“禄位权势,实中之虚;清修乐道,虚中之实;身在人间,心栖物外,何思何虑也。”唐昭宗大顺初(890)卒,享年67岁。葬东佳书院旁,后迁葬瑞昌金城乡白石渡。洪氏葬龙潭窝之南,李氏葬德化黄老门桃花林。清顺治十一年重修伯宣公墓。公元1993年,邻县各庄集资,陈绍虞(居台湾)捐资,重修一新。2008年因此地经济开发,农历二月又移葬瑞昌市夏畈镇三眼桥村凤凰山。

十一世:

崇,字克尊,伯宣次子,唐大中六年壬申(852)五月生,乾符元年甲午(874)举人,官江州长史。乾符四年,避兵乱由德化义门坂(即齐集里)随父迁德安“合族同处”。(见《宋史》《九江府志》《德安县志》)乾符末,家长伉公殁,崇公接任义门第三任家长,主家政28年,以治家之道必从孝悌始,时曾玄200余人,恐后来人口渐众,无敦睦之方,于是大顺元年(890)立家法三十三条,为义门治理之策。唐龙纪年与子衮创办东佳书院。升元元年(937),南唐主李昪立义门,标揭门闾,免徭役、除杂科。娶朱氏,生子三:让、衮、蜕。

浏览7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