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松简介_个人资料

石明松(1938~1989),湖北仙桃人,原籍江苏如皋。1959年毕业于荆州农校。先后任沔阳县(今仙桃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科所副所长,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协作组副组长,中国水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基本资料
中文名:石明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如皋
出生日期:1938
逝世日期:1989
职业:杂交水稻专家
毕业院校:荆州农校
主要成就: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 198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简介
1973年,石在沙湖原种场“农垦58”大田中,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0多年来,他在协作组的配合下,致力于光敏感核不育二用系研究,终于育成一种多用的核不育系新型稻种——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摘下“水稻皇冠上第三颗明珠”。1985年10月,通过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以及省内外50多位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是我国水稻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正式命名为“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全国20多家报刊杂志登载他的先进事迹。1986年12月,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同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称号。198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1月,在武昌参加会议期间,因触电不幸去世。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发明人石明松的儿子石水华先生,收到了国家颁给石明松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证书。说起父亲,石水华满含热泪:“这张证书是对父亲最大的安慰。父亲一辈子潜心研究两系杂交稻,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也为仙桃争了光。”
1月10日,“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荣获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50个获奖人名单中,袁隆平排第一,石明松排第二。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授予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荣誉。
1988年,时任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湖北省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的石明松不幸英年早逝。
1973年,时任沙湖原种场农技员的石明松在单季晚粳品种“农垦58中”发现了自然雄性不育株。发现这3株水稻的第二年,石明松就利用自然结实的种子种植了48株,有雄性不育、可育两种类型。
此后6年,他对不育株进行测交和回交。他发现不育株的再生分蘖上能自交结实,分期播种的结果表明育性与光照长度有关。由此,他提出了水稻育种的全新设想:在长日高温下制种,在短日低温下繁殖,一系两用。划时代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由此开端。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石破天惊,震惊了业界,被誉为“全世界的顶级发现”。1985年10月,国家原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对石明松的成果进行了鉴定,认为这一成果是我国水稻种植史上继矮化育种、杂交三系成功后的第三次重大发现。
当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三系法杂交水稻,开创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单产的新纪元。
而石明松发明的“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比三系法杂交水稻,程序更简单、种子生产成本低、配组更自由、好品种易选。国家将其列入全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技术研究计划。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由此照亮了整个水稻世界。20多年来,水稻领域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都源于石明松的开创性贡献。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