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宸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袁家宸,(1919.7.7---2002.11.11),又名袁复,袁克桓的长子。在《辛丙秘苑》里,他的名子是“家辰”,后写成“家宸”,再后更名为“袁复”。袁复的父亲克桓是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袁克桓的母亲是袁世凯的五姨太杨氏。杨氏,天津杨柳青人,是袁府内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后人习称其为“杨太夫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袁家宸

别名:袁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19.7.

逝世日期:2002.11.11

在袁氏大家族众多后人中,他有着执著的追求和不凡的经历。幼时的他,最爱看的书是《岳飞传》。他最崇拜岳飞、文天祥那样的民族英雄,恨透了象秦桧之流一样的奸臣、卖国贼。他那时就立志:做一个中国人,就要有民族气节。  在袁复看来,家庭出身,是会给人带来影响,但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啊,袁复出生时,袁家的鼎盛时期已是过去,荣华富贵亦成过眼烟云。但父亲袁克桓靠艰苦创业,埋头苦干,总算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任几个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裁。克桓一心想走的是“实业兴国”之路,但并未能如愿。这对袁复影响很大。幼年的袁复,与以后成为其妻的王家瑢,曾同在一所学校读书。在学校,他们两人郎才女貌,品学兼优,被誉为“金童玉女”。王家瑢的父亲王乃斌,是民国时期靳云鹏内阁大臣、农商林总长。两个门当户对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完全一样的。在天津,我们有幸看到了两方上个世纪初铸造的、黄澄澄的青铜墨盒,每个墨盒十公分见方;在盒盖上,工工正正镌刻着: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夏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奖给:  勤朴忠诚初级中学第一学年男生第一名学生袁复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夏河北省私立耀华中学校奖给:  勤朴忠诚初级中学第一学年女生第二名学生王家瑢

  清朝末年,在宫廷里很有权势的“小德张”,见袁复聪明可爱,执意收了袁复做他的干儿子.成年后的袁复和王家瑢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京、津一带,轰动一时,连国务总理巩宪洲都出席了他们的婚姻庆典。  青年时的袁复,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学院;后赴美,在纽约大学经济系学习企业管理。1949年,新中国建立,他拒绝了众亲友的挽留,决意回到祖国,一直在天津市实验中学教英语。其间,他的母亲陈徵在美国屡屡召他赴美;他的妹妹们也在美国为他置办好了房产、家具,让他到美国就业。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天津财经学院,天津科技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高薪聘他任教,都被他一一谢绝。袁复很执著。他认为邓小平的话非常正确。那就是,要建设强大的中国,必须发展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要进步,教育是基础,中小学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他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在中学这个基础教育的天地里,施展才华,为了国家的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袁复,这个让人们敬慕的园丁,就这样在天津实验中学,辛勤耕耘,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路。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持了袁复?他一生追求的是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认识这样一个爱国老知识分子所走过的人生之路?  袁复的儿子袁弘哲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留学美国的袁复,从纽约乘火车到普林斯顿看望袁家骝、吴健雄夫妇。车厢里有个美国老太太,吃力地拎着一个大皮箱,因为皮箱太重,怎么也举不到行李架上。袁复过去接过箱子,帮她放好。老太太再三向袁复表示感谢。然后问袁复:“你是日本人吗?”袁复摇摇头。“你是菲律宾人吧?”袁复说:“不是。”老太太用惊疑的眼光看着袁复。袁复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郑重告诉她:“我是中国人。是中国学生。”老太太听后竟惊讶地张着口,仿佛在说:“没想到中国人也穿得这样整洁、体面,也如此有教养、懂礼貌。”老太太那轻篾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袁复的民族自尊心。他真想大哭一场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妻子王家瑢(农商总长王乃斌之女)从国内来信告诉他,共产党、解放军为老百姓办事,纪律严明,干部作风艰苦朴素,对民族资本家讲团结,支持、鼓励父亲袁克桓发展生产。读完信,袁复就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去,施展自己所学之才,为国家尽力,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炎黄子孙,为什么要留在美国?人不能忘了根,我的根在中国”。“人活着,不能只讲物质生活;还有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啊!那种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丐是可悲的。这叫‘人各有志’吧!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我的志向不大,但有一条我坚信,做人,要有骨气,不能不要祖国,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起码的做人之本吧!”  袁复的肺腑之言,从他回国后数十年的实践中,得到了印证。依袁复的学历、能力,到大学任教,绰绰有余。可他归国后,一直扎根在最基层的天津实验中学,为中学生教授英语。1978年,学校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为了照顾他,只给他分一个高三班的课。可袁复坚决不同意,坚持要教两个教学班。学生和家长对袁复的敬仰之情,更是令人感动。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每逢刮风下雨、天气不好的日子,总有学生或家长前来接送、搀扶袁复上班、下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袁复老师的尊敬和热爱。  经历了十年浩劫,袁复也从不对自己选择回国感到后悔。他说:“文革中那些人,不是共产党。”落实政策时,政府把文革中从他家抄走的文物、图书退还给袁复。其中有阿拉伯国家送给袁世凯的宝刀、佩剑、镶纯金线的制服一套、洹上村画稿一册、文函稿一册、养寿园奏议二十三册等等。袁复衷心感谢党和政府。但他随后便把这批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当时,有人问他:“这批文物价值是多少,你知道吗?那可是无价之宝!你真是太傻了。”袁复回答说:“这些文物,本应属于人民。献给政府,是物归原主。这些文物、历史资料,既有研究价值,又可以教育后代,对国家比对我个人更有价值。这也叫‘傻’吗?”袁复的这一义举,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天津市文化局、历史博物馆颁发了奖状。  袁复的爱国热忱何止于此?早在1953年,天津市的中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可在人口稠密的市区,已经没有土地建新学校了。袁复、王家瑢夫妇和父亲克桓一起商议,决定把市区内的私家宅地九亩,无偿献给了国家。九亩土地,在山区、农村,也许值不了多少钱,但在寸土寸金的天津,可是价值连城啊!这片土地,就是如今的天津市第十二中学所在地。1958年,为了支援国家建设,他们又把北京香山祖上栽种的200棵马尾松献给了国家,后移植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附近。当时,北京市人民政府曾按每棵树50元的价格,要付款给他们,但袁复、王家瑢夫妇分文不收。  1983年,天津实验中学召开颁发“园丁荣誉纪念章”大会。全校60多位2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登上了主席台。那天,袁复一改过去不修边幅的习惯,特意换了一身新衣服,昂首挺胸,充满自豪地参加了大会。当给他佩戴那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那一瞬间,他那布满皱纹的眼角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是啊,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从新旧社会制度的对比中,深刻体会到,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的富强;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切。他说:“一个真心热爱祖国的人,必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  袁复用自己的诗作,来表达了他爱国、爱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老夫素好人之患,冯妇重为值岁终;  杏坛再据疑是梦,桃水情深感五衷。    拈花微笑心似海,闻鸡起舞气如虹;  老大精神非不惜,早成四化献余生。  2002年11月11日,袁复,这位爱国、敬业的老知识分子,终于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旅,与世长辞,终年83岁。

浏览4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