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茂名简介_个人资料

潘茂名(290年—371年),晋永嘉(307—313)末处士,今广东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诗》。一日入山,遇老人对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颇解此耶”?对曰:“入由蛇窦,出似雁行”。老者异之,劝令学道,授以长生夜视之术。从此,潘茂名便在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术于鉴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瑶笋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脱尘凡,取精华而去渣滓”,终于炼成大还丹和小还丹,用此神效丹药,在粤西一带特别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扑灭了瘟疫。高州有多处庙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来。潘茂名不但是岭南道教的先驱,他与古代先贤神农氏一样,德高望重,读易明诗,云游四方,遍尝百草,悬壶济世,炼制丹药,救治当时流行瘟疫,救活众多百姓,深受粤西人民敬仰,为世世代代传颂。晋代太熙元年(290年)隋朝开皇18年(公元598年)设立茂名县,是以潘茂名之名命县名,用以纪念潘茂名对粤西人民之恩德。唐贞观8年(公元643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贞观六年才改高州为南宕州)为潘州。孔镛、屈大均等人均有作品以缅怀潘真人。在中国历史上以姓命州、以名命县是否有先例,笔者未有考究。但可以肯定从古到今都属罕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茂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高州
出生日期:290年
逝世日期:371年
职业:药师、道士
主要成就:救治百姓,扑灭瘟疫
宋代全国性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陵州知州乐史撰写)记载:“潘茂名炼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试之,与诸水异。高力士奏取其水归朝。”
明代万历年间曹知遇等纂修《高州府志》记载:“晋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弈棋,立观久之。道士曰:子亦识此否?对曰:入犹蛇窦,出似雁行。道士可其说。因语之曰:子顶骨贯生门,命轮齐日月,脑血未减,心影不偏,修炼则可轻举。授予黄精不死之方,遂于东山炼丹而飞升。”
《广东通志》(清代阮元监编修)对仙人潘茂名有记载。
高州挂榜岭亦称茂岭,也留有潘茂名的遗迹。清代乾隆年间《高州府志》记载:“世传潘茂名炼丹于此,草木郁茂,四时不凋。”
清代《光绪重修茂名县志·卷七人物下》记载:“潘茂名潘州人永嘉中入山二道士弈棋⋯⋯”
清代光绪年间,广西河池知州谭应祥曾组织人员编写《潘仙全书》,全书约两万字,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潘茂名的有关情况,现国内仅保存一册残缺孤本。
《茂名县志·人物志》记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约公元310年),莫知其生卒始末。”
《茂名县志稿》(民国编)载:“潘茂名者,邑之潘坡村人。晋永嘉末处士。”
《高州府志》和《茂名县志》均有《观山怀潘仙诗》。
粤西地区道教遗迹众多,多处遗留与潘茂名有关的诗词、地名、建筑、遗址、遗物、遗迹等。
明代万历年间,高州知府张邦伊作诗咏潘茂名,《潘坡丹灶》:地有东郊胜,溪山信可夸。偶来因问俗,何意觅仙家。洞倚千寻古,炉蒸五尺霞。至今流水上,时或见桃花。“潘坡丹灶”,是高州古八景之一。
升真观,高州观山最早道教建筑物。据《观山古迹补录》记载:“分藩陶正中重修观山寺序云:高郡城西半里曰观山,相传晋潘于此飞升,旧有升真观,因此得名。明万历初观废。”
观山寺,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由高州知府张邦伊在升真观遗址建立观山寺,以奉潘仙像。观山又名仙山。1985年观山寺被拆除,在原址新建仿古建筑。
玉泉庵(含潘仙殿、吕祖殿),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巡道马书欣著文证实为岭西道毛达斋倡建,雍正十年(1732)建成,其中吕祖殿在乾隆二十年(1755)竣工。潘仙殿专奉潘茂名,吕祖殿主奉吕洞宾,现存遗址。
潘仙祠,清代嘉庆年间《茂名县志》记载,在高州城内冼太庙东,据说潘茂名曾在这里炼丹。由明代知府孔镛于成化元年(1465)建成。有仙坡记,又有仙迹亭,为明代崇祯元年(1628)茂名知县胥学韶建立。崇祯十年(1637)高州知府姚继舜扩建其亭,辟其为坡。现亭子已圮,后来在遗址修建潘仙祠,祠的走廊与冼太庙相通。现为高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清代河北燕人、雷州参将潘拱宸作诗《游观山有怀潘仙》:“官闲偷与海鸥盟,偶挂雕弓傍石行。松顶鹤巢深树见,江心渔艇暮烟横。旧山人去花应落,古寺雨来潮欲生。学道何年逢鼻祖,云峰招手过西城。”
石船,相传“潘茂名所乘,仙去弃此”。明代万历年《高州府志》记载,“后千有余年,孔镛来守高凉”,遇此仙人潘茂名于笔架山,创建潘仙亭,以资纪异。并赋《石船丹灶》:“共说丹砂可驻颜,仙翁何不久人间。石船藓合年年在,丹灶云封日日闲。亭宇已成新岁月,乾坤犹自旧江山。我来欲问长生诀,辽鹤何时海上还。”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高州潘仙坡有一石船。中污,两端微起若荷华叶。长八尺有半,广四尺。又有石篙一,在云炉洞,长二丈许。”相传为潘茂名真人遗物。著有《石船铭》云:“至人餐石,以刚为柔。至人乘石,以沉为浮。风将气御,水以神游。芙蕖一瓣,泛泛如舟。虚无之滓,为尔长留。”屈大均又有《后高凉曲》咏潘仙石船,“不见仙人驾石船,鉴江秋水正连天。石篙撑折三千丈,愁绝蓬莱路渺然。”石船经过多年风吹雨打,面目渐起变化。后被当地托儿所埋在地下,在建新楼时挖起破碎。现仅存一块碎片,长约二尺,宽一尺余,置于冼夫人庙门阶前。历代不少文人骚客,对石船丹灶留有吟咏。明代郑阜义诗:“仙家鸡犬去无存,丹灶空余火不。万古灵踪何处觅,淡烟荒草暗孤村。短棹孤帆远远开,潘仙何处问蓬莱。”
思乾井,在高州城东。据传潘茂名在提炼丹膏时,对炼丹之水要求讲究,用清纯龙泉水。潘茂名在草药种植园(今高州城东门外附近),开凿一口水井,专做炼丹之用。潘茂名逝世后古井保留下来,后人称“思前井”。
潘仙观,在高州城区南关街小观山。2004年建成,为明清风格仿古四合院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北倚青山,面朝鉴江,与大观山隔江相望,揽抱瀛洲岛。建筑宏伟壮观,庄严肃穆。门楼古雅,坊额镌刻“潘仙观”三个大字及浮雕图案。两柱对联气象万千,“恬倚榜山万丈灵光连北斗;雅朝鉴水千秋道气贯瀛台”。天井中间有潘仙池,潘仙骑鹤赐福。殿前两柱为双龙戏珠雕塑。雄伟的大殿,穿斗式梁架结构,正殿安置为三清祖师雕像,两边殿堂为潘仙、冼太雕像。正殿内墙壁雕塑有六十甲子太师浮图,栩栩如生。正殿与门楼之间两边有廊道仿古建筑。潘仙观是粤西颇有影响的道观。
超世寺,与浮山冼太庙为邻,位于浮山岭半山腰。寺庙面积200多平方米,是在潘茂名故居遗址上修建的纪念性建筑。据说也是当年潘茂名的修炼地。
潘茂名早期属于道教的丹鼎派。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丹鼎派是对炼金丹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黄老道家发展而来。丹鼎派分外丹与内丹。外丹,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可服食的金丹,盛行于隋唐前;内丹,大体上指把人的身体当成“炉鼎”,以自身精、气为药物,为神气相交结成之物,宋元以后取代外丹,流行至今。丹鼎派从追求“长生不老”出发,推动了我国古代化学冶炼、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潘茂名的炼丹术,发展了早期粤西地区的道家医学,他重视道教的“外丹”。主张用铅汞配以其他药物做原料,放在炉火中烧成丹药,有“点化”“服食”两种。丹药是中药药剂种类的一个分支,兴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术士们开创的成果。现代医药学发现,铅、汞作为炼丹常用原料,却是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使人致死。但是,在约1700年前落后的粤西地区,潘茂名等道士是无从知晓的。
潘茂名相信“习静虚无之说,炼丹上升之旨”。其道家的思想出自“清静”“心印”二经。他认为,上药三品,包括神、气、精。他强调“神能入石,神能飞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等,这些都是道教的“内丹”理论。他们认为,人是天地与阴阳冲和之气体造成,表现在精、神、气三方面,精为天,气为地,神为精气的化合。心神动摇,精气散死,反之则长寿。这些观点与中华传统养生理论有相通之处。
茂名晚期也受到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影响,相传存下签语一百条,内容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为其教派的基本宗旨。潘茂名宣扬的“无为、虚静、守拙”,与老子思想相合,是典型的“贵虚”自我无为主义。二是笃信阴阳五行,宣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心为和”的老子观点。三是宣扬“以民为本”“济世救民”的思想。综观潘茂名的道教思想,继承和发展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和思想,也有不少观点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但签文夹杂一些唯心主义迷信的成分,这些要去其糟粕,传承其精华要义。
潘茂名逝世约150年后,冼夫人诞生,其后逐渐形成冼夫人文化。来源于古老的傩文化、粤西祭祀、冼夫人文化的“年例”,在千年传承中注入道教元素。几乎所有的年例祭祀、摆宗、游神等环节,都由道士主持或参与。茂名在1000多年的本土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潘茂名文化”,包括:粤西道教医术、道教金丹术、“内丹”理论、道教的道场(斋醮、法事)、年例主祭礼俗、“济世救民”的思想、“无为、虚静、守拙”的人生观、“拜潘仙”信俗、潘茂名诞辰纪念日等内容。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