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卓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人物简介许卓 (1908~1934),原名许崇耆,又名许崇乾、许倬,出生于广州市高梯街许地的一个名门望族。高中毕业后进入日本仕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1924年他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去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夏回国,由周恩来介绍到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12月,许卓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许卓任红七军团政委。同年冬任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他以军委直属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1934年2月19日,许卓担任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到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武平帽村,检查第五次反围剿的防卫工作。在永平枫树岭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伏击。许卓等6人全部牺牲。

基本资料

中文名:许卓

外文名:xuzhuo

别名:许崇乾、许倬、许崇耆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州市高梯街许地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34

职业: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

毕业院校:日本仕官学校

主要成就:以军委直属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性别:男

许卓,又名许崇乾、许倬,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人。自幼丧父,初中毕业后,由族兄许崇智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毕业后回国,献身革命事业。民国13年(1924)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结识了周恩来。他用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敬仰巴黎公社的革命先驱,把《共产党宣言》称为普救平民的“圣经”,

还作过“中国革命必走苏俄之路”的演说,疾呼中国要来个十月革命,他愿做轰击冬宫的一颗炮弹。

1926年秋,许卓回国,经周恩来介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2月11日凌晨,许卓带领一支80人的工人赤卫队负责夺取观音山的军械库。他们先打进军械库附近的一座兵营,缴获了一批枪弹。在冲向军械库时,遇到密集火力的拦击,又受到大批增援敌人的侧击,撤出时只剩下10余人。许卓与这10多名战友乘商船去香港,在船上他与同伴们共勉:“风雨同舟闹革命,壮志未酬不回头。”许母得知许卓流落香港,派人捎信带钱给他,要他回家,他修书两行:“母亲大人:孩儿已决心献身报国,家业诸事拜托义姐料理。”

1929年6月,许卓潜回广州,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到广西俞作柏、李明瑞的桂军中任教导队政治教官。10月,俞、李反蒋失败,许卓跟邓小平、张云逸率部抵达百色,参加了百色起义,任工农红军第七军教导队队长。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不到一周,百色城内的反动势力勾结韦武股匪,纠集2000余人,趁红七军外出作战,袭击百色城。许卓率教导大队官兵300余人,抢占接龙桥,据险扼守,以猛烈的炮火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1930年10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许卓当选为红七军前委委员。由于中共中央派来的代表强行推行“左”倾路线,强令红七军北上攻打柳州、桂林,使部队连遭挫折,只好绕道湘桂山区直入全州。由于湘军逼近,红七军进驻道州。这一时期,红七军前委开会,决定停止执行攻打大城市的危险计划,向江西中央红军靠拢。会后,许卓调任五十五团政委。

1931年2月,红七军在广东抢渡乐昌河,遭到广东军阀部队的截击。许率先头部队过河,控制对岸高地,掩护邓小平、李明瑞等安全过河,胜利突围,张云逸带领的五十八团被迫后撤。邓小平、李明瑞率领红七军大部到达江西崇义县时,前委决定邓小平去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许卓代理红七军政治委员。这时,从右江出发时的万人队伍,只剩下千余人,缺少粮弹,许又身患疾病,但他维系全军,保持着坚强乐观的革命意志。4月,到达永新县,与张云逸率领的部队重新汇合。月,在兴国县桥头7镇与红一方面军主力会师,从此红七军成为中央红军的组成部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表彰这支不畏艰险、长途征战的部队,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

1931年10月,因肃反扩大化,许被免职审查。他忍辱负重,坚信真理,撰写了《为中华苏维埃而战斗》的文章。1932年3月解除审查。6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参谋长。1933年调任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后任作战局局长,协助周恩来副主席和刘伯承参

谋长胜利地组织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3月,许奉令带领检查组到福建武平第三军分区检查第五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4日到前沿阵地帽村区视察时,遭到国民党钟少奎旅和地主武装的伏击,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许卓,清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出生于广州市高梯街许地的一个名门望族。自幼丧父,初中毕业后由族兄许崇智送到日本士官学校就读炮兵专业,许卓思想进步,立志从戎报国,赶走强盗,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回国后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他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去法国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

1926年夏回国,由周恩来介绍到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湖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市战役结束后,许卓受中共中央委派,回广州从事工人运动,担任工人赤卫队队长。

1927年12月11日参加广州暴动。带领一支80人的工人赤卫队负责夺取观音山(越秀山)的军械库。他们打进军械库附近一个兵营缴获一批枪弹后,在冲向军械库时,遇到密集火力的拦击和国民党增援部队的侧击,撤出时只剩下10余人。许卓与这10多名战友乘商船到香港,在船上与同伴共勉:“风雨同舟闹革命,壮志未酬不回头。”许母得知他流落香港,派人捎信带钱给他,要他回家。他修书两行:“母亲大人:孩儿决心献身报国,家务诸事拜托义姐料理。”

1928年6月,许卓潜回广州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广西俞作柏、李明瑞的桂军中任教导队政治教官,协助邓小平争取李明瑞起义。与邓小平、张云逸等一起成为中共左右江地委行动委员会委员。

1929年12月,许卓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武装起义,成立红七军。许卓任该军教导大队长。在保卫百色,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不到一周,百色城内的反动势力勾结韦武股匪,收集2000余人,趁红七军外出作战,袭击百色城,许卓率教导大队300余人,以猛烈炮火打退反动势力的多次进攻,保卫了新生的红色政权。

1930年,许卓任红七军团政委。同年冬任军政治部主任。

1931年元旦提任为参谋长。邓小平离开红七军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许卓接任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进军江西参加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战役。由于红七军作战英勇,获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特别嘉奖,被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

许卓身居要职,又是知识分子,却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他经常教育政治工作人员,要多深入基层,多接触群众,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战士疾苦,打仗要冲锋在前,退即在后,“人可以冻死,可以饿死,但革命意志不能丢”。

1931年10月,因肃反扩大化,许卓被免职审查。许卓忍辱负重,坚信真理,撰写了《为中华苏维埃而战斗》等文章。

1932年3月被解除审查。

1932年春,许卓调中央军委总司令部任参谋处长、红军总部作战局局长,协助周恩来、刘伯承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6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参谋长。

1934年1月,他以军委直属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4年2月19日,遵照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布置,许卓担任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率三总部7个干部连同警卫13人,到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武平帽村,检查第五次反围剿的防卫工作。3月1日晚抵会昌县城,第二天到达筠门岭,在那里了解钟绍葵救乡团骚扰苏区情况。3月4日,翻过冯家庄大山冒雨赶到帽村。晚饭后,许卓向三分区领导传达周副主席、刘总参谋长指示,说明来意。三分区司令刘化生、政委吴福林汇报帽村的地方情况和分区抵御钟绍葵救乡团向汀州、江西进扰情况,分区参谋权哲循介绍分区三个县游击队与保安团双方兵力装备等情况。听汇报后,许卓将检查团分派到东留、中堡等地,他自己带领6个人去孔厦实地调查,约定3天内回来碰头。3月13日午后,许卓等完成孔厦调查,从毛屋森林里返回途中,在永平枫树岭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伏击。由于敌众我寡,敌人又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许卓等6人全部牺牲。第二天清晨,三分区刘司令和萧锋等赶到现场,只见许卓等6人被剥光衣服,身上刀痕累累,许卓牺牲时年仅27岁。周恩来副主席闻讯后来电表示哀悼,并指示因路途遥远不便运回瑞金烈士墓,可在当地安葬。3月15日三分区在帽村方家祠前召开1000余人参加的追悼会。

获得荣誉

1934年中共中央的有关决议中,称许卓是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

建国后,武平县人民政府将许卓遗骨迁进武平县革命烈士墓单独立碑安葬。

浏览42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