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简介_个人资料

赵声(1881—1911),字百先,号伯先,曾用名宋王孙、葛念慈等。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曾撰写七字唱本《歌保国》。1909年10月,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并制定具体计划。1910年6月底,与孙中山、黄兴在南洋商决大举之策。1911年3月29日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未遂。5月18日,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溘然长逝,年仅3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赵声
别名:赵伯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丹徒
出生日期:1881
逝世日期:1911年5月18日
职业:革命党人
毕业院校: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
主要成就:积极策动反清武装斗争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之一
代表作品:《保国歌》
赵声(1881—1911),字百先,今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港街道人。
幼极聪明,仗义执言,习文练武,8岁能文,9岁应试。14岁时有乡人无辜被污吏拘捕,其母泣请声父营救;而声已入狱砸枷,救出乡民。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江南水师学堂。在校日渐倾向反清,深得同学拥护。学生苦于封建管束,举声与校方交涉,因言论激烈被迫退学。一次偶代陆师学堂某生作文,被该校监督俞明震发现,大为赏识,破格收其就读。课余研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深感国事非改革专制体制不可。常向同学说,我们今天发愤苦读,不是为了发财做官,而是准备以后亲手从黑暗中拯救国家,毕业后赴日本,得识黄兴、何香凝等,深信中国大有希望,革命贵在实行。不久回大港创办书报社、小学堂、体育会,宣传救国主张。
清光绪二十九年秋,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写《保国歌》,痛斥清王朝的残暴罪行,号召人们团结起义建立共和国。章士钊为之翻印散发,影响极其深广。时值全国掀起拒俄运动,声参加北极阁学生集会,借俄事演说革命,听众无不义愤填膺。为地方官吏所嫉恨,欲加缉捕,遂走湖南,任长沙实业学堂教员。湖南学界的革命思想得声灌输,更磅礴一新。
次年6月,闻袁世凯扩练北洋军,遂北上保定。但袁知声为革命党人,委文书职,暗加监视。遂入京,遇党人吴樾,互倾胆肝,共谋反清大计。别后曾寄吴诗,有“大好头颅拼一掷,太空追攫国民魂”之句。清光绪三十一年秋,北洋陆军在河间举行秋操,声入某镇任队官,相机发动起义,筹划未成。适江南创建新军,入九镇督练公所任参谋官、江阴新军教练。
后随郭人漳至广西任管带,常借洪杨事激发部下,但官吏防范甚严,志不得逞。回宁任九镇三十三标二营管带,不久升任标统,次年加入同盟会,更倾力于培植革命力量,其部队“文明为全国陆军冠”。九镇统制徐绍桢赞扬说:“现在能扎硬寨、打死仗的,只有伯先一人。”尝率部至明孝陵,痛叙朱明兴亡故事,清军残杀汉人罪行,士兵无不切齿振臂,誓死跟从主将报仇。事为两江总督端方侦知,想借此加害赵声,得徐绍桢力保,以免职了事。
十二月,萍浏醴起义爆发,端方派徐前往镇压,声随军同行,暗中派人与起义领袖联系,约以阵前接应,不料至萍乡时义军已败。遂走广东,任新军二标二营管带,因治军有方升为标统。未几,廉州豪族刘思裕以抗糖捐起兵,声奉命与郭人漳前往镇压,暗中派人与刘思裕计议共图大事,并约郭接应。郭借口拒绝,向起义军突然袭击,致使起义军惨败。声知事不可为,单骑劝刘转移,刘不听而为郭镇压。
七月,同盟会员王和顺起义钦州,孙中山派人联系郭人漳、赵声策应,郭表面答应而告密于粤督。及起义军攻钦州时,郭率部阻击,致使起义军大受损失,转攻灵山而失败。声驰往灵山助攻而不及,回师廉州时,与诸将校痛饮,酒酣吟咏,有“八百健儿多踊跃,自惭不是岳家军”之叹。
清光绪三十四年春,回驻广州,因郭告密,被贬为陆军小学监督,后任第一标标统。
两广总督爱其才,拟升声为第一协协统;端方获悉,上书陆军部长荫昌,并密电粤督称:“声才可重用,但思想危险,不要养虎贻患。”声遂被降为督练公所提调。
次年三月,终因处境艰难归里。端方得讯,令文武协捕,幸得报走脱,其家受骚扰两月。不久,赴香港筹划广州新军起义,被推为总指挥,倪映典为副,决定于清宣统二年(1910)春节起事。不料新军与警察除夕发生冲突,倪于初三返省了解情况后,未及向声报告,率部进攻,旋遭惨败。声去顺德运动会党再起而未成。清吏探知事变主谋为声,悬五万元购其头,致声愈难藏身,匿名租田耕种于香港。清宣统三年六月,应召去日,深得孙中山器重,曾与谭人凤等以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请以长江流域为革命中心,惜未被采纳。
十一月,孙中山特召声往槟榔屿研究起义问题,决定集全党精英,与清廷决一死战。广州得手后,趁势北伐,直捣清廷老巢。声十二月二日致书孙中山:“先生到欧似仍以速进为是。”“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此无味之生。”表示了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次年一月底,成立统筹部,黄兴任部长,声为副部长,定于三月十五日起义,声被推为总指挥。不料党人温生才暗刺驻防首领孚琦,清吏大震,全城搜捕,起义延迟至二十八日。黄兴于事前三日入粤,见形势紧张,复将起义日期延迟一天。二十八日夜,声得黄兴急电:“速来广州起义。”而当时香港已无船开广州。
次日声至广州,事已失败,无可挽回。大志未遂,战友多殁,身为总指挥,未得亲临战场,徒见同志牺牲,抑郁悲愤,回港成疾,病笃昏迷时犹呼“黄帝”、“岳武穆”,后召同志于榻前,勉励甚切:“我对不起死难同志,报仇雪恨就靠你们了。”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诗句。
四月二十日逝世,葬于香港,匿名树碑,书“天香阁主人之墓”;章炳麟为讣报国殇,“中外之士,识与不识,闻之皆为流涕”;黄兴、胡汉民代表同盟会作“告南洋同胞书”;江南新军士兵闻耗,痛哭遥祭,哀悼不已。
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明令追赠赵声为上将军,迎遗骨归葬于镇江竹林寺旁。民国15年镇江人民建伯先公园,作为纪念。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赵声年轻的生命化作推翻封建、开启共和的惊天巨雷,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创作《保国歌》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大港镇人。革命党人。他少怀大志,能文善武。17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开始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1903年2月,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课余,他秘密创作了《保国歌》。这是一篇类似民间小调的文艺宣传品,共938字。歌词对于如何实现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新国家,以及新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提出了一些基本方针和若干措施。大意是:团结一致,各地区革命力量密切合作;禁鸦片烟;破私见,立公德;加强武备,收回国家主权;开办实业;普及教育;不盲目排外;加强宣传,渐开民智;强化中央政府,民主选举议会;强调国家独立,力拒外国干预内政等等。
《保国歌》是一篇以诗歌为载体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言书,堪与陈天华《警世钟》、《猛回头》及邹容《革命军》相媲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革命文献。当时,章士钊秘密印刷了数十万份《保国歌》,由曹工丞装入大口袋,沿长江步行千里散发,引起了极大反响。《保国歌》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流传广泛,对唤起民众投身辛亥革命起了积极有效的鼓动作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夕的1911年10月5日,《民立报》刊登了这篇战斗檄文(该报一度为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机关报)。
1903年,沙皇俄国违约,不撤走于义和团运动时入侵东北的俄军,并向清政府提出7项无理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12月,南京各新式学堂(包括军校)的学生纷纷集会、请愿,要求“请增武备课;练习兵操,养成军国民之体格;效死疆场,以御外侮”。
1903年12月22日,南京“水陆师、高等师范、练兵学堂数百人,大会于北极阁,赵声登上大会讲坛。与别的演讲者不同,他因势利导,进一步向听众灌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当局怕南京的拒俄运动演变为反清革命,遂下令通缉革命党嫌疑分子赵声、章士钊,二人闻讯避走他乡。
统领第九镇33标
1905年,南洋新军扩征。两年来在北洋新军中开展兵运而未见成效的赵声赶回南京入伍,并回家乡广泛动员有知识的热血青年参军。“故第九镇兵士,镇江人最多,而文明为陆军冠。”赵声因征兵有功,统兵有方,被第九镇统制(师长)徐绍桢任命为第33标标统(团长)。赵声奉行“军事救国”方针,一心把部队造就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武装。他在军营设“阅书报社”,向官兵灌输进步思想和文化知识。他创作了一首充满爱祖国、爱驻地南京的激情的军歌,以激励、鼓舞士气:“散步散步江南道,一幅画图位置英雄好。钟山如龙城如虎,长江匹练西北来环绕。绿杨夹道杏满城,锦绣江山锦绣何能较!国家恩我恩无限,生此带砺以慰我怀抱。吾侪何以报国家?愿将赤血染上青青草!”赵声常于星期日率部行军至明孝陵,对着明太祖遗像,“演说有明兴亡及满族凌虐事。言至痛心处,常放声大哭,闻者无不堕泪。于是兵士皆知祖国之仇,誓以死从烈士起义”。他自奉简朴,对贫苦士兵却慷慨解囊。说:“愿交天下士,罄我怀中藏。”对军事训练,他更是常抓不懈。由于他“治军纪律严明,勤加操练”,“军士受其训练久,精锐整肃,遂为江南冠。”徐绍桢称赞说:“方今能扎硬寨、打死仗者。唯(赵)伯先一人耳。”赵声广泛联络第九镇革命志士,培植了冷遹、李竟成、柏文蔚、林述庆、倪映典、巴泽宪、彭大松、熊成基等一大批革命骨干。
加冕“长江盟主”
1906年春,同盟会“江淮别部”负责人吴春阳奉命来南京发展组织。吴与柏文蔚、倪映典、胡维栋、龚振鹏等“岳王会”(安徽秘密革命团体,会长为陈独秀,总部设在芜湖,南京设有分部)成员接头,经过秘密联络、酝酿,第九镇军官赵声、林述庆等人“暨陆师、将备、师范各校同志密会于鸡鸣寺,加入同盟会者数十人”。其中许多人原为岳王会成员。同志们推举赵声为同盟会的“长江盟主”,即沿江的苏、皖等5省的负责人。此决议上报设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本部,得到孙中山的批准。于是南京的同盟会组织遂在鼓楼之东某宅(一说在仪凤门内)设立秘密机关。 正当赵声酝酿起义之时,不料端方抢先下手,他得知赵声的部下放火焚烧了玄武湖湖神庙中供奉的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曾国藩的画像,便想借此追究、兴大狱,并咬牙切齿地说:“33标皆革命党,可用炮轰!”后经徐绍桢劝说方罢休,但他坚令赵声退役。
1906年6月,孙中山专门派人来请赵声去广东担任军事领导工作。
出师未捷身先死
1911年4月,广州起义的失败,大批革命精英的损失,长久的劳累,使得赵声积劳积愤成疾。
1911年5月18日,赵声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溘然长逝,年仅30岁。
1881年3月16日赵声出生于江苏镇江新区大港镇。大港始祖赵子褫,父赵蓉曾,母葛氏。
1894年因大港的巡检司衙役无辜敲诈拘捕乡民,赵声直闯巡检司,解救无辜贫民,被誉为“义侠少年”。
1897年赵声学业有成,考中秀才。
1898年10月离家出游,考察民情。
1901年秋赵声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投笔从戎。同年,插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
1902年年底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
1903年2月赴日本考察军政。
1903年夏日本回国,在家乡创办了“阅书报社”、“安港学堂”和“体育会”,集中培训热血青年。
1903年夏末应聘担任三江师范学堂教师。在校期间,秘密编写七字唱本《歌保国》。
1903年9月发起和组织了三江师范学堂、水师学堂、陆师学堂等校师生数千人,在鸡鸣寺北极阁举行集会,抗议沙俄侵占我国东北的暴行。同年,应聘到湖南长沙实业学堂任历史、兵操教师。
1904年6月北上保定,投入北洋新军,策动革命。
1905年秋出任江南南洋新军督练公所参谋官。因出色的军事才能,深受上司器重,委以江阴新军教练。同年,任广西新军管带(营长)。
1906年任暂编南洋新军第9镇(师)17协(旅)33标(团)2营管带。同年,升任33标标统。2月,加入同盟会,并被举为长江流域同盟会盟主。冬,因鼓励士兵剪辫子,纵容士兵焚烧曾国藩神祠画像,筹划起义,被削去兵权并离开队伍。12月,回任第9镇营中军官。
1907年春策应孙中山,赵声奔赴广东。任广东新军2标2营管带,旋即升任2标标统。
1908年春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其间以黄埔陆军小学堂为基地,大力培植革命分子,积极筹划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1909年10月根据孙中山的指示,赵声到达香港,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并制定了具体的起义计划。
1910年组织领导庚戌广州起义。
1910年6月应孙中山先生电召,启程赴日会晤孙中山。
1910年6月底孙中山、赵声、黄兴在南洋商决大举之策,赵声任香港同盟会会长。中国同盟会总部从东京迁至香港并设总机关部,同志举孙中山为外部总长,赵声为内部总长。
1910年11月参加孙中山在槟榔屿召开的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会议。
1911年1月广州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成立,赵声任副部长兼交通课长。3月10日,在统筹部召开的“发难会议”上,决定赵声任起义总指挥。会后,赵声深入各先锋队中作战斗动员和军事辅导。
1911年3月29日赵声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由于先期到达广州的副指挥黄兴,运筹不当,起义失败。
1911年4月8日赵声积劳忧愤,盲肠炎发作。面对失败后的消极局面,他不顾自己的病情,深切勉励同志说:“吾负死难诸友矣,雪耻唯君等”。
1911年4月19日病情恶化,临终前连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4月20日下午13时,与世长辞,时年31岁。
1911年4月以其弟赵念伯长子俊庠为嗣。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追赠赵声为上将军。4月,赵声灵柩由香港迁葬镇江南郊竹林寺旁,建墓、立碑、树牌坊,彰显其业绩。
1926年冷御秋等镇江地方人士,发起在镇江云台山建设“伯先公园”,缅怀赵声的丰功伟绩。
1931年“伯先公园”落成开放;伯先路命名;赵伯先铜像建成。
1992年镇江市政府在赵声故里设立镇江经济开发区,简称“镇江新区”。命名主干道为“赵声路”。
2006年新区实现“三年大变样目标”修缮伯先故居。
人物事迹
一、宣传革命
二、培养了大量的革命人才
三、运动九镇新军
四、领导广州新军起义
五、指挥黄花岗决战
故居
赵声故居为其太祖父留传,始建于19世纪中叶,占地923平方米,建筑面积735平方米。
故居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前后四进,东侧为厢房,第三进为楼房,设书房“天香阁”,整个建筑为中国传统江南清式民居风格。赵伯先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其后裔也一直居住在这里。
1999年12月,赵声故居被镇江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损毁较为严重,也存在安全隐患,2006年6月起镇江新区投入500多万元,按文物管理部门修缮如旧的要求对故居主体进行了修缮。如今,赵声故居已成为革命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的窗口。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