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华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刘子华1899出生于四川省简阳县。1919年赴法留学,是中国最早赴法留学人员之一,1943年取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他潜心于研究揭示宇宙天体奥妙的天文学,运用易学八卦原理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1945年,刘子华归国效力,1952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1992年逝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子华

外文名:LiuZiHua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省简阳

出生日期:1899

逝世日期:1992年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巴黎大学

刘子华的故乡四川简阳成立刘子华学术研究会,为其立雕像、建纪念馆,因为“刘子华在中国虽不太知名,但在西方却是与哥白尼齐名的大科学家。”

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10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27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1个算出了这第10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

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

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取得博士学位,法国教育部鉴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破例资助3000法郎,将该论文在巴黎正式编辑出版。这部博士论文在1940至1943年的3年公示辩论期间无人能够提出否定性意见,1943年刘子华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文是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10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2006年8月24日,冥王星经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的讨论,从9大行星行列中排除,正式降格为矮行星。

人物相关

在刘子华博士论文发表后第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他们借助巨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第10颗行星,命名为2003UB313,这一发现尚未得到国际天文联盟的认可。随后中国媒体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声称:早在65年前,第10大行星就被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来了!

2006年1月4日,《北京科技报》刊登文章将“八卦预测第10颗行星”列为“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之六”,此文被《北京青年报》、新浪、搜狐和网易转载。

2005年7月29日,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太阳系内第10颗行星。事隔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在65年前就预测出了这颗行星,预测者就是留法博士刘子华(四川简阳人,1992年去世)。2005年8月10日,北京某报刊载了方是民(方舟子)文章,对此事进行评论,称“这种荒诞不经、近乎笑料的胡言乱语,竟得到爱因斯坦的评审,岂非太小瞧了爱因斯坦的智力”。2005年底,北京某报将“八卦专家预测十大行星”列入“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骗局”评选之六。今年6月,刘子华遗孀,80岁高龄的曾宇裳一纸诉状把方舟子及相关媒体一并告上法庭。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1日一审判决认为,方是民撰文对“八卦宇宙论”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本无不可,但在文中用“欺世盗名之徒”、“来自中国的江湖术士”等带有明显丑化、侮辱性质的词汇来形容刘子华,其行为构成了对刘名誉权的侵害。法院判被告方是民在30日内,在北京两家报纸及三家主要网站就损害刘名誉一事发表书面致歉声明,方舟子及某报各赔偿原告方精神抚慰金2万元。

原告律师北京华联律师事务所律师认为,所赔数额过低。当得知被告确定要上诉,该律师立即表态:“我们随时恭候,并且我们还是索赔250万。

浏览3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