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钊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丁大钊,1935年生,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1952年考入同济大学,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科学研究所七室副研究员、物理研究部副主任、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科技委副主任、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筹备)副主任等职。

基本资料

中文名:丁大钊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苏州市

出生日期:1935年1月

逝世日期:2004年1月14日

职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硫32的热中子俘获研究》等

丁大钊,1935年1月12日生于江苏苏州。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1935年1月12日,丁大钊出生于苏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苏州纱缎小学和市六中的前身有原中学就读。

1951年考进同济大学物理系,就读一年后由于高校院系调整进入了复旦大学。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同年10月来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工作。

1955年10月至1956年9月在宇宙线实验室任研究实习员,筹建宇宙线强度测量仪器。

1956年10月至1960年9月在前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高能物理实验室任初级研究员,参加高能物理研究。

1959年参与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

1960年10月在中子物理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研究组组长。

1960年10月返回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

1965年调核反应研究室,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组组长、副研究员,开展中子核反应研究,;

70年代中期及以后负责开辟快中子核反应g谱学分支学科,并领导热中子辐射俘获与原子核巨共振研究。

1979年任核反应研究室主任。

80年代负责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

1981年任物理部副主任。

1983年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0年至199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开拓同步辐射应用工作。

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7年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科学技术顾问;

1999年担任“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和技术基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研究成果

1959年参与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提出并发展了一种确定径迹气泡密度、进而鉴别粒子的方法,为鉴定与分析反西格马负超子事例解决了关键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负责轻核反应实验小组,为完成氢弹研制所需部分基础数据的测量准备了条件。在系统调研轻核装置中重要的核反应过程的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份有关数据的编评报告《轻核反应调研》。

参与王淦昌教授领导的寻找新粒子和研究高能核作用下次级粒子产生特性的实验组,

70年代,根据核装置研究与测试进一步发展和核能开发的需要,参与中子核数据系统的创建,实验上负责开拓中子核反应γ射线产生截面及γ谱学的测量研究。

70年代末,利用高分辨率锗探测器获得了一批14MeV快中子核反应产生的γ射线谱,这是中国第一批在束高分辨γ射线谱。

80年代负责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区建设,建成适于进行精细核反应谱学与核结构研究的实验室。

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负责同步辐射应用并参与高性能同步辐射光源的建设。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上海光源建设的最早建议人之一。

1999年任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

1982年因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发表论文

ShiYQ,XiaP,LuoZL,etal.ADSSub-criticalExperimentalAssembly——Venus1#[J].AnnualReportforChinaInstituteofAtomicEnergy,2004,39(1):15-17.

ShiYQ,XiaP,LuoZL,etal.TheDesign,Construction,andPreliminaryExperimentofChina’sADSSubcriticalExperimentalAssemblyVenus-1[J].NuclearTechnology,2007,159(1):106-118.

万俊生,张颖,张利兴,等.铅散裂中子靶物理特性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1(00):307-316.

万俊生,张颖,张利兴,等.ADS中子源散裂靶物理研究[J].计算物理,2003,20(5):408-412.

关遐龄,蒋渭生,崔保群,等.与ADS相关的高功率质子加速器技术在我国的进展(英文)[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1(00):110-120.

GuanX,CuiB,PengC,etal.TheActivitiesofHPPATechnologyRelatedtoADSinChina[J].ChinaNuclearScience&TechnologyReport,2001.

赵志祥,丁大钊.21世纪的中子科学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J].中国基础科学,2001(7):9-17.

出版著作

1997年5月,主持编著了《原子核物理进展》

2000年1月,主持编著了《中子物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2000年12月,编著了《中子———打开原子能时代的金钥匙》

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丁大钊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1984年,丁大钊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奖”。

社会任职

1999年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

人物评价

在与老丁的交往中,常常使我感动的是老丁善于从国家高度思考问题的科技战略家的眼光,善于组织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集团作战的大将风度和奋不顾身地献身于祖国核科技事业的拼命三郎精神。(原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评)

浏览5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