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达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张宏达,教授。1914年出生,广东揭西人。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山大学讲师。建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生物系主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八、九届常务理事,广东省植物学会、广东省生态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专于植物分类学,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编《植物学》,合编《中国植物志》,原广东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2016年1月20日,张宏达先生在广州逝世,享年102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宏达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揭西

出生日期:1914年

逝世日期:2016年1月20日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主要成就:国家教委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

代表作品:《生态科学》

人物经历

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曾任中山大学讲师。

任职情况: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山茶学会及美国山茶学会会员、广东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广东生态学会理事长、《生态科学》主编。曾任国家教育部及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科副主任、植物组组长,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

主讲课程

从教65年来,张老非常重视教书育人,以身作则,陆续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植物分类学》、《植物拉丁文》等10多门课程。

研究方向

从事植物系统学、植物解剖学、植物形态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等教研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院基金等主要项目共10多项。1986年~1989年组织“中—德海南热带雨林生态考察”项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CERP)。在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和植物群落学等3个主要方面都进行了奠基性的基础研究。他发现植物新属7个、植物新种300多种。其中“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1980)、“种子植物系统提纲”,是我国50年代开展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以来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9部,编写教材讲义12本,发表论文160余篇。培养博士30多名。张宏达对广东省生态学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发表论文300多篇,撰写和编写专著、教材10多部。

张老于1974年首次宣读了具有原创性的“华夏植物区系理论”,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堪称气势磅礴的科学论著,如《大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喜马拉雅的崛起及其植物区系的起源》、《再论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等,并进而建立了一门“植物区系学”学科,对中国植物科学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86年,张老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依据植物系统进化发育的原理,提出了一个单元多系的“种子植物分类系统大纲”,2000年又在第16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上发表了“种子植物新系统”,他的一系列全新的见解引起同行的高度关注。1999-2003年,年近九旬的张老仍然主持编著出版了《种子植物系统学》。这也是我国植物学家根据自己的分类系统编著完成的第一部系统学专著。

1979-1992年,任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生物科副主任、植物学科组组长,并主持编写本科普通高校《植物学》教材。

科学研究工作:

植物区系学

研究地球及各大陆有花植物的起源、发展及相互联系的创新学科,论证了地球有花植物起源于三叠-侏罗纪,起源地点及时间是在联合古陆分裂之前的三叠纪已经存在。不是传统上说的晚白垩纪,来自北极或古热带,进而论证华夏有花植物区系是在二叠-三叠纪,从大羽羊齿类演化出来的。

植物系统学

从种子蕨开始,把种子蕨类划分为狭义的种子蕨肉籽类及松柏类三大发展方向,从狭义种子蕨分化出前有花植物-大羽羊齿类,再发展出原始有花植物及现存的次生有花植物,这一系统由于在美国大羽羊齿找到常见于有花植物体中的齐墩果烷,而获得初步的证实。近年来开展了有花植物分子系统进化的研究。

植物生态学

开展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的分类、群落及个体的生产力及生物量的研究,并开始分子生态学的动态研究,同时开展海岸红树林的生产力及生物量研究,以及矿山废弃地和工树植物抗污染的研究。

获奖记录

多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主持撰写的四部《中国植物志》及参与的“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等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特别奖。

1985年张老获得广东省政府颁发的立功证书。

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2年,他主持的教学组获广东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及广东省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称号。

1997年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0年国家教育部、人事部授予他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浏览4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