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碧波简介_个人资料

吴碧波,(1933年05月05日—2013年12月5日)原名吴桂玲,女,河南开封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主攻:刀马旦、青衣、花旦。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庆龄枫叶奖获得者。曾当选中国剧协会员、河南剧协理事,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郑州市人大代表等。1949年中秋正式拜豫剧皇后陈素真为师,成为陈门弟子,并赐艺名吴碧波。河南省豫剧二团一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四小名旦之一,有“小陈素真”之美誉。宗陈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豫剧陈门艺术传人中的杰出代表。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碧波
别名:吴桂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33年
逝世日期:2013年12月5日
职业:豫剧演员
主要成就: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 第二届黄河戏剧奖“特别贡献奖” 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庆龄枫叶奖获得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作品:《香囊记》《霄壤恨》《穆桂英下山》《宇宙锋》《白蛇传》
流派:陈门传人
吴碧波先生,一九三三年农历五月五日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父亲早丧,家境贫寒。迫于生活无奈,经邻居友人介绍,到开封市和平戏院学戏,拜老艺人赵清和为师。学戏不久,就参加了《大登殿》、《毛宏跳花墙》等戏的演出。碧波十五岁在开封正式演出了《香囊记》、《三上关》、《刀劈杨藩》等。当年樊粹庭先生改编和创作的一些剧目在开封一带广为流传,于是她又排演了樊派戏《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等。同年该团邀请陈素真演出。在一次《霄壤恨》的排练中,陈发现饰“挖菜姐”的吴碧波同志,接受能力快,颇有艺术才华,甚为赞赏,加上吴碧波对陈素真的唱作具佳,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早已崇敬不已,随后,便于一九四九年在郑州正式拜陈素真为师。从此,在陈老师言传身教下,排演了陈派优秀剧目《三上轿》、《叶含嫣》、《春秋配》、《霄壤恨》等。学艺中,老师从严要求指点。吴碧波在心中早己敬慕的名师指点下,更是学艺心切,虚心求教,进步很快。因此,尽管在陈老师身边亲聆教诲只有短短的数年时光但基础打得很牢固。至今,在她的演出节日中,仍保留陈派艺术特点。
吴碧波于一九五一年参加了河南军区后勤部联艺剧团之后,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她政治上要求进步,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她和同志们一起,在河南比较早的演出了革命现代戏《刘胡兰》、《白毛女》,以及新改编的传统戏《梁山泊与祝英台》等。一九五三年由部队转到地方,吴碧波加入了河南省人民剧团,在毛主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她重新排演了《白蛇传》、《张羽煮诲》和《克敌荣归》等。为配合政治任久宣传党的政策,义演出了《妇女代表》、《小二黑结婚》等。在《白蛇传》中,白素贞回忆西湖赠伞一折全部运用神姿传情,因为动作优美,表演细腻,加上舞美、音乐的有力配备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连演四十八场,座无虚席,轰动一时。吴碧波一九五六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被评为演员一等奖。七九年又参加拍摄《七品芝麻官》的电影(饰诰命夫人),深受好评。
河南省豫剧二团著名旦角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主演《香囊记》、《樊梨花征西》、《凌云志》、《宇宙锋》和现代戏《白毛女》、《刘胡兰》等。1979年在《七品芝麻官》(原名《唐知县审诰命》)中饰演诰命夫人,代表河南省赴京演出,获文化部演出一等奖。
吴碧波,一九三三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九四三年在开封和平戏院拜豫剧教育家赵清和先生为师,十五岁以《三上关》《香囊记》成名。此期间在开封舞台吴碧波与李志贞、宋桂玲、张桂花有四小名旦之称。一九四九年中秋节在郑州拜豫剧皇后陈素真先生为师,其后一直跟着师傅学艺,一九五零年春节随师去武汉,一九五一年返回郑州,在联艺剧团为领衔主演。 吴碧波五十年代演出的剧目有一两百出,早期剧目多以陈派本派戏为主,如《三上轿》《义烈风》《霄壤恨》《女贞花》《凌云志》《梵王宫》《齿痕记》《春秋配》等剧目,随后逐渐编演新戏,五十年代初最早在郑州演出了现代戏《刘胡兰》《白毛女》《十八年幸福》,陆续贴演的新编戏有《贞节坊》《洞庭英雄》《梁祝》《秋江》《白蛇传》《罗衫记》《穆桂英》《生死牌》等大量新戏,文革后复排了《宇宙锋》《香囊记》《七品芝麻官》《三哭殿》等剧目。 考证吴碧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至1952年间的演出剧目。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一日:晚场《六部西厢》吴碧波、张桂花吴碧波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日:晚场《观文》吴碧波、张桂花张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三日:晚场《三上轿》吴碧波、张桂花等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四日:晚场《义烈风》吴碧波、张桂花张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五日:晚场《义烈风》吴碧波、张桂花张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六日:晚场《义烈风》吴碧波、张桂花张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七日:晚场《齿痕记》张桂花、吴碧波吴碧波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八日:晚场《凤仪亭》吴碧波、张桂花张桂花反串小生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九日:晚场《藏舟投衙五堂会审》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日:晚场《打洞房》《七堂会审》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一:晚场《凌云志》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二:晚场《二度梅》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三:晚场《义烈风》《脂粉记》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六:晚场《霄壤恨》吴碧波、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赵玉春、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八:晚场《春秋配》《霄壤恨》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十九:晚场《齿痕记》《站城头》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十:晚场《西厢记》《三上关》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一:晚场《法门寺》《闹书馆》吴碧波、郭艳君、虎顺来、高玉花、邢成五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二:晚场《三上关》马金凤《闹书馆》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三:晚场《罗焕跪楼》马金凤、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四:晚场《老征东》马金凤、吴碧波、张桂花、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五:晚场《老征东》张桂花、吴碧波、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六:晚场《蝴蝶杯》张桂花、吴碧波、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八:晚场《三上关》马金凤《春秋配》吴碧波《于婆劝架》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九:晚场《女贞花》吴碧波、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三十:晚场《凌云志》吴碧波、郭艳君、赵玉春 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廿六:晚场《蝴蝶杯》张桂花、吴碧波、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农历辛卯年年底,以吴碧波为领衔主演的联艺剧团演出于中原影剧院,除了文武花旦青衣吴碧波以外,名角还有正旦徐梅兰、郭艳君、小生赵玉春、名丑郭金亭,以及娄金聚、高玉花、刘凤英、邢成五、卢恭安等六十余人。十二月份演出可考计二十八场,吴碧波领衔主演二十八场,计十八出戏,《贞节坊》为本月编排的新戏,剧本由东北戏曲新报社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古装梆剧。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三日:晚场《柳绿云》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联艺剧团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四日:晚场《香囊记》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五日:晚场《霄壤恨》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七日:晚场《女贞花》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八日:晚场《叶含嫣》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九日:晚场《老羊山》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日:晚场《三骑驴》吴碧波、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一:晚场《三上轿》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晚场《王文玉》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三:晚场《齿痕记》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四:晚场《望月楼》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五:晚场《柳绿云》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六:晚场《克敌荣归》吴碧波、郭艳君、徐梅兰、赵玉春、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七:晚场《义烈风》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八:晚场《盗佛手》吴碧波、郭艳君、徐梅兰、赵玉春、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九:晚场《鸳鸯误》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晚场《凤仪亭》吴碧波、郭艳君、徐梅兰、赵玉春、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一:晚场《打洞房》吴碧波、徐梅兰、赵玉春、郭艳君、郭金亭等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廿二:晚场《贞节坊》吴碧波、郭艳君、徐梅兰、赵玉春、郭金亭等
获奖情况
吴碧波素有“小陈素真“的美称。演过《香囊记》,《刀劈杨藩》等戏。建国后,参加河南省军区后勤部联艺剧团。主演过《白毛女》、《刘胡兰》》,以及新改编的传统戏《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全省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被评为演员一等奖。曾两度进京参加全国戏曲演员讲习会。1956年始在河南省豫剧二团任演员。1956年和1959年在河南省戏曲汇演中,因扮演《打金枝》中的皇后和主演《穆桂英》先后两次获演员一等奖。1979年赴京参加国庆演出,在《唐知县审诰命》中饰诰命夫人。该剧拍成戏曲影片《七品芝麻官》,获电影戏曲片“金鸡”奖。一九九七年在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中饰诰命夫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获电影戏曲艺术片“百花奖”、第二届黄河戏剧奖“特别贡献奖”等。
艺术特色
吴碧波的唱腔,基本上以“祥符调”为主。但又不受拘束,她总是根据剧情和人物的要求,有继承,有创新。有时在和音乐工作者的合作下,还进行了一些新的突破。如“风和日暖艳阳天”穆桂英的这段唱腔,“样符调”的特点就比较浓。但在“微风送香百花袍”一句中的“微风”二字的唱腔,从节奏到旋律都有一些新的突破,就较之一般的馒板上韵更符合穆桂英当时的激越心情,同时也表现了惠风和杨,春意盎然的风光。在《三哭殿》一剧中,为了表现詹纪委曲求全,容忍自安的心情,她又吸收了豫西调和河南曲剧的一些比较深沉哀怨的唱腔因素使詹妃的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门下弟子
拜在陈派豫剧大家吴碧波老师门下的弟子有田敏、王香萍、杨春花、李艳梅、王前等。
社会职务
曾当选为郑州市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一,二,五,六届政协委员。是中国剧协会员,河南剧协理事。
滔滔东去的黄河水,在河南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背河洼地突然拐了个弯,而后滚滚北上,流入大海。拥有数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这个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湾子里。
这里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
“豫剧皇后”陈素真是第一代登台的祥符调女演员。她把祥符调艺术推向了巅峰。从此,豫剧舞台上,飞舞的水袖,婉转的玉音,感动着、吸引着无数戏迷。
吴碧波是陈素真建国后第一个正式磕头拜师的弟子。
“看看吴碧波,能活九十多”
上世纪50年代,在郑州戏迷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话:“看看吴碧波,能活九十多!”“看看吴碧波的《香囊记》,一辈子不生气。”吴碧波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
这魅力和师傅陈素真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1949年,陈素真应邀到开封演出《凌云志》、《麻疯女》等戏。16岁的吴碧波当时在这几出戏里演小配角。陈素真对她的聪明灵气极为赞赏,就把她带到郑州。随后,吴碧波正式拜陈素真为师。
唱腔韵味正宗,扮相酷似其师,豫剧舞台从此多了个“小陈素真”。
“艺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豫剧陈门创始人陈素真的座右铭。
声音爽朗的吴碧波深情地回忆起师傅的艺术人生:1925年,8岁的陈素真拜祥符调传人孙建德为师。1934年,在开封演出《反长安》时,她大胆使用了从没人敢唱的慢板五音,赢得满堂彩。陈素真随后和豫剧改革家樊粹庭合作,创作了《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等7出新戏。她还从京剧中汲取营养,独创了水袖功、扇子功、辫子功、穿衣功等绝技,使豫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陈素真由此被誉为“豫剧皇后”和“梆子大王”。
陈素真一生收了众多弟子,关灵凤、吴碧波、袁秀荣、牛淑贤、赵吟秋等从不同方面继承了陈门艺术的风采。
让吴碧波遗憾的是,自己这辈子真正和师傅相处的时间只有那3年,此后时而天各一方,时而短暂相聚,未能完全领会师傅的艺术神韵,只有“艺不惊人死不休”这句话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
硕果累累为师尊
今年3月15日晚,为纪念陈素真诞辰90周年,由郑州祥符调剧社承办的“祥符调陈门艺术名家票友演唱会”在省会举行,《拾玉镯》、《柳绿云》、《三上轿》等陈派经典剧目精彩上演,在戏迷中引起强烈反响。
为筹办这次演出,吴碧波耗尽了心力。她先是拿出了2万元存款,而后四处奔波,在弟子杨春花等陈门传人的协助下,共筹得资金8万元。
吴碧波感叹师父留下的音像资料太少。很长一段时间,她夜晚辗转难眠,努力回忆老师年轻时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她要把那些还原,留给后人。
2002年,正是在吴碧波的倡议下,郑州祥符调剧社成立。剧社一直致力于整理传统剧目,传承陈门艺术。
吴碧波目前正忙于组织戏迷票友,定期排练剧目,向群众普及陈派艺术。她的弟子田敏等肩负着专业演出的重任。
老人家的客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她和恩师陈素真摄于1959年的合影。
她说:我活着一天,就要为弘扬陈门艺术做一点事。
与世长辞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陈门大家、吴碧波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2月5日零点5分去世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2月7日上午8点30分在郑州殡仪馆举行。祝愿她老人家在那边过的更好。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