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野云简介_个人资料

相传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元朝末年,陈友谅兵败,其军师‘何野云’为避过朱元璋军队的追杀,化妆成乞丐一样,向潮汕一带逃亡。何野云者,世称“跳蚤仙”(潮汕话叫“虱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野云
别名:龙尾爷,虱母仙,邹普胜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325年
逝世日期:1393年
职业:军师、道士、风水师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反抗元军强暴统治
相关作品:《潮阳县志》
特点:上知天文、下识地理
何野云,原是一名生于元末、活动于明初的道人——邹普胜。他精通玄学,善卜天机。元末时他下山参加了红巾军陈友谅的队伍,和朱元璋率领的、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互相争夺天下。两军相争,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献策,打了99次胜仗,但最后一次,即1363年4月至7月的“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却战败中箭身亡。朱元璋做了大明开国皇帝之后,刘伯温曾极力推荐邹普胜入朝当官。但邹普胜自兵败之后,早就看淡仕途,云游各地。他隐姓埋名,取野鹤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以其青年时期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技术谋生。
明洪武年间,何野云流落到了潮州府地界——主要是潮阳,为人营造阴宅,指导建筑风水,成为名噪一时的地师。何野云虽然技术高超,在民间做了许多好事,但因其性格乖僻,师傅不随主人意,所以有时主顾不多,衣食难保。据说他有时候哼着“人生在世不得意、牵动长江万里愁……国山河在……”等词句,穷困潦倒地地各处流浪。
相传,何野云有一次在山边破庙避雷雨,想起当初他下山时,师父曾吩咐:“有光者,可辅助之”,他投友谅时把友谅理解为“月亮”(即“光”);直到朱元璋扯起大明旗号,他才知:“明”者,日月齐辉,才是真正的“光”。此时,恰遇一仙女从天而降,他遂向其倾诉错投陈友谅致败,天下为朱元璋所得的懊丧情绪。仙女正色道:“陈友谅得胜之后,只思荣华,你身为军师未能谏阻即为失责,岂能怨为天道不公?”说着将一袭仙衣披于何野云身上。
从此,何野云披上仙衣,继续他的道家营生,且屡有灵异传说。外人见其衣上虱母跳,便称他为“虱母仙”。据说虱母仙逝后,被玉皇上帝封为水神、管理潮州江河。就这样,从邹普胜到何野云,再到虱母仙——一个由人到仙的过程就完整形成了。这就是潮汕民间崇拜“虱母仙”的由来。
个人作品
按光绪十三年(1884)《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中的原文记载:“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居士。……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一名飞凤地;氏葬临昆山石壁岭,土名鸡母石。此二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凤港乡亲至今还留传虱母仙的遗诗: 何人知我赞帝乩, 野鹤高飞到此地。 云开见出龟眼像, 逝后方知吾是仙。
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海阳县、揭阳县、潮阳县一带。流传许多为民做好事,还替人看风水,治病,惩治“地方恶霸、神棍”,戏弄俗僧等传说故事。
红泥传说
时达仲夏之际,酷热难当,肚饥口渴。行至‘下尾’之地,向村民求水解渴,遇求者皆不给,甚者斥之赶之。
至路口,见两母子于田间忙活,收成却颗粒可计,奇之?母曰:命贱,辛苦作物果无几。云曰:远处红泥可作物,取之,自是丰收也。
母随云所指,果见远处七座红色泥土。来年果见大丰收,村民问之,后争先取之远方红泥。无知愚民,焉知此乃七星伴月之局,故之,局破也。
野云延路至杭美边界处(现杭美一组近水库处),遇一妇人挑食物,故向其讨水解饥。妇人曰:现正中午,杯水焉能充得饥,此有食物,尽量充饥。云问:不知家住何处?妇人指向杭美方向答之:前面乃贱妇之家,夫姓陈(古时女子以夫为大,必报夫姓)。云至杭美,益觉此村民风古仆,又念与之故主同姓,时觉应益此村。
观天象,测风水,终至杭美龙脉处建成一座祠堂,祠堂前挖五个池塘,一片平原,对‘头劲山’案床石(子孙必能出将入侯)。取意:明堂容万马,声名甲天下。时祠堂正门一开,‘仙埔’鸡犬难出声。并察知杭美乃为牛地,故于‘坑仔’处建一座庵堂,时刻敲钟醒牛,取意:晨牛听钟。后于四组处(现佳伟新家外边的小水沟)安之牛心肝,现局已破。祠堂成之,云游至‘赶尾(坂美)’后无踪。
相传何野云曾云游至惠来县兵营村(原名登瀛村),恰巧村里正给村寨安装寨门,明明已选好“分金”,却如何都按不上去,这时有一老者路过,且衣衫褴褛,满身跳虱,讨要一碗水喝,村老热情款待。喝完水之后,老者搬一交椅放在门前,边走边云:照此分金按门,若我有回则要重谢土神,若我没回,世代不需敬土神。说也奇怪,照交椅的分金,门很快就装好了。之后,兵营村民建房从不谢土神,亦可边建边住。从此村民将其供奉为保护神,且建有神庙,历时几百年,建筑犹存,香火旺盛。
澄海鸡肝散与虱母仙
相传某日午后,澄城一药行老板正在修葺他的药店,他正想择一个吉日良辰新开张。正在这时候,一个游方道士踏进药店内,身上披着一件满是跳虱的道袍,正是虱母仙。药行老板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连忙招呼道长上坐并泡茶奉饮。三杯茶后,老板恳请虱母仙为其药店开张选时择日。虱母仙答应了,他环视四周,说了一句话“日照萧墙(照壁)便为药店开张之时!”即刻飘然而去。 药行老板大喜之后却是大失所望,因为药行附近有一棵百年古榕,树叶茂密繁盛,遮挡阳光,日头照不到照壁!但老板转念一想,既然虱母仙说了,自然有他的仙机。即叫家人备好鞭炮,随时准备燃炮开张。连等几天,无动无静。有一日,正是黄道吉日,街坊们都在这个日子做好事。巳时时分,一客人扛一铜镜给亲戚娶媳妇相贺,打从药行门口经过。时已近午,阳光猛烈,一映射,一束阳光竟然照到照壁上!老板大喜:“此乃天意也!”立即吩咐鸣炮开张!此家药行经营的是“鸡肝散”,鸡肝散乃滇香薷、四棱蒿磨粉制成,因颜色有点像鸡肝,故称鸡肝散,有清热解毒,止血镇痛的功效,能治咽喉炎,扁桃腺炎,感冒,风火牙痛等炎症,对治疗小儿疳积有特效。 据老辈人相传,澄海此家药行的鸡肝散疗效显著,其全盛时期,奴仔疳积,其父母将其抱至药行门口,即愈,甚是神奇。百姓皆云此乃虱母仙注意到海阳县小孩多此病症,特出手相助!
坑水变酒嫌无糟 传说明代洪武初年,揭阳地美都大湖村,地居海阳、揭阳、潮阳三县官道经过之交叉口,村里有个姓柳的大姆在这里开了间小食店。这柳大姆虽然手脚利索勤快,可生活却十分清苦。 一天晌午,来了一个邋遢老道,头戴斗笠,身披破袄,肩背渔鼓,来到食店不远处,便坐在一块大石上弹起渔鼓,唱起道曲来,引得小孩们都来围观。那老道唱完道曲之后便喝起坑水来。柳大姆十分可怜他,盛了一碗粥给他吃。老道吃完后笑着说:“好!好!好人必有好报。”随后,便脱下破袄来捉虱子,送入口中啃得哔哔响,引得小孩子们一阵哄笑。 自此,这怪老道两三天便来一次,每次都是坐在大石上吃柳大姆给的粥,吃后便捉虱。 有一天中午,老道吃了柳大姆的粥之后竟问起柳大姆要不要卖酒食?柳大姆说要是要,只是无本钱可贩酒来卖。 老道见说,便叫大姆取来一个大水缸,随后到后面山坑引来清水,流进水缸里就变成香喷喷的水酒。从此,柳大姆便卖起好酒来了。家境渐渐宽裕起来。 家境一富裕,柳大姆也就不象从前那么勤快了,竟买奴使婢起来。 有一天,村里有人来向她买酒糟养猪,而她却无酒糟可卖,便埋怨起老头单给酒,不给糟。要是两件都有就更好赚钱。 第二年春天,怪老道从这里经过,柳大姆一见,急忙走过去拉住他,要他给酒糟。老头笑着说:“好!你要糟就糟。”说完便向后山坑走去。 老道去后却不见转来,柳大姆忙叫人到后山去看看。只见石侧堆着一堆酒糟,石上留着一行字:“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下边写着“虱母仙”三字。这时,人们才知那怪老道原来是虱母仙。 从此,柳大姆酒缸的酒就依然成了坑水,一点酒味也没有了。因此,“婆心比天高,坑水变酒嫌无糟”这句话,就成为讽刺贪心之人的俗语。
仙泉 虱母仙建仙城未竣工离开之后,踯躅来到了河浦迭石山下,徘徊之际,猛然见林中有一妇女正往树上结绳,准备上吊。虱母仙一见,非同小可,急急赶到树下,轻轻喊了一声: “大嫂你这是——” 那妇人闻得背后有人唤她,猛地回首,见是一个衣着邋遢老道士,不得不转身回来答应: “道长,我可没法活下去了!” 虱母仙细问之下,方知是大嫂新寡,守一幼儿,耕种数亩水田。因天久干旱,禾苗将枯,水源被强人霸占,看看此造收成无望,便寻短见:虱母仙晓得劝说不易,心生一计,说: “大嫂,我口渴难耐,烦你烧碗开水解渴”。 那妇人看这邋遢男子在旁,短见已寻不成,倒不如做件好事,转身上山寮烧开水去了。 等到那妇人捧着开水来到田边时,满田灌满清水,好了,禾苗得救了! “道长!道长,开水烧好了!” 任凭妇人叫喊、寻找,不见邋遢道士身影。他放下碗,到田边一看,田塍一个小眼里清水汩汩冒出。妇女恍然大悟刚才这是遇见神仙来救活禾苗。救活她一家! 原来泉眼是虱母仙趁大嫂烧开水之时,用拐杖捅开的!后人便称此泉眼为仙泉!
戏弄忘恩僧人
相传有一次虱母仙,云游到了达濠某深山佛寺。见佛寺因隐居深山僧人生活十分贫瘠,便在寺庙附近山头的石缝上画了圈,此后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僧人的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虱母仙也在此小住起来。每日在潮州府各地云游,但一到寺庙早、午开膳的时候他就凭空出现在寺庙的斋堂上用膳。久而久着寺庙里的和尚开始讨厌起了虱母仙,有一天和尚们商量起来错开时候提早开膳,当虱母仙回到寺庙斋堂用膳的时候,和尚们早已吃饱了。这时候和尚暗地里偷笑,谁知虱母仙居然走到大殿前的放生池钓起鱼来,把钓起来的鱼架在香炉上烤。佛门可是清规之地,哪可在此杀生,更怎能在供佛的香炉上烤鱼,那可是大罪过。和尚马上跑上前阻止,谁知这时候虱母仙居然凭空飞走了。等和尚回过神来,却看到架在香炉上的原来是几块番薯。 此后达濠寺庙里石缝也不再出米了,据说是被虱母仙带到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但后来有僧人贪心而把石缝挖大想多流一些,结果适得其反,米也出米了。
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 俗语“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指的是有一些人遭了殃,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发财;有的亏损,而有的因此而得益。 传说何野云羽仙后,被任命为潮州府三江(韩江、榕江、练江)水神,他决心除霸惩强,救济贫民,管好榕江。何野云首先观察了榕江地形,安顿水族,任命狮、象把守榕江江口,又命大象镇守双溪嘴,把榕江整理得有条不紊。 不久,人们就发觉一个奇怪的现象,财主、豪绅的船只常常在双溪嘴沉没,而关埠石井村前石井岩三峰古寺却每日都从石缝里流出大米来。因而就有了“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之说。原来,凡是过往的船只,何野云都要调查一番,凡运载的是不义之财者都没收。特别是掠夺敲榨农民而得来的大米,帆船运载到双溪嘴,何野云就令镇守的神龟将其翻沉,并将大米储积起来,每日计算着从石缝流出,以赈济濒临死亡的贫苦村民。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一些人遭殃,一些人发财;有人亏败,有人得益的事,称为“双溪嘴沉船,石井岩出米”,并作为一句俗谚而流传下来。
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等,澄海港口龙爷庙等。在古澄海县一带(包括汕头市区)一直为乡村社团保护神凡有义社(父母会)、义庄(乡村太平房)都要供奉龙尾爷,汕头下蓬、外砂、新溪、广厦、东墩、岐山一带也多供奉龙尾爷为家门神(家庭保护神),认为供奉龙尾爷能够镇宅保风水。潮阳人建家宅也爱供奉龙尾爷 做为工程的监督神。泰国万佛岁府攀通县本头妈埠清峰洞供奉着何野云的金身。
广东省揭东县炮台镇石牌村的一处自然风景区叫风门古径。内有风格独特的风门古庙,供奉何野云。有六百多年树龄的古榕,枝叶满盖,老干参天。还有常年不竭、清洌甘甜的仙泉井。古庙、老榕、清泉、碑廊、石刻、龙柱……融汇成一体,形成一处优美的自然景观。
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墓
何野云墓位于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坐东北向西南,墓区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碑高1.15米,宽0.34米,碑文为“元地仙虱母仙先生墓,凤港主人卢立,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 何野云,俗称虱母仙,相传元末曾为陈友谅军师,因陈兵败,便隐姓埋名,明洪武初流落潮阳,常在凤港卢氏四世祖以鹄(1343-1394)家。卢氏依其遗嘱葬之于此。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