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秦汉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方秦汉,男,1925年4月出生,浙江黄岩人,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主持南京、九江、芜湖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推广、研发,其设计建成的桥梁均达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铁路桥梁的“高强、大跨、轻型、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杰出贡献。从事桥梁工程设计50多年,参加或主持了数十座大桥的设计和研究,尤以钢梁桥见长。在武汉、南京、九江及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和科研中,开发应用了新钢材,大跨度厚板栓焊梁、结合桁梁等新结构及移动式双层吊索、双铰合龙法等新工艺,为中国铁路桥梁实现“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技术政策的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2014年10月14日晚9时,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秦汉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黄岩

出生日期:1925年4月

逝世日期:2014年10月14日

职业: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工程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

性别:男

1925年4月20日,方秦汉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路头方村,幼时身体弱,父亲原打算让他去学店员,但念书的大哥不同意,坚持要让小弟念书,于是,方秦汉得到了念书的机会。

1939年7月,方秦汉毕业于黄岩县县立第一中心小学。

1946年2月,方秦汉毕业于黄岩县县立高中。这年7月,西南联大在上海联合招生,他与同学一道来到上海,先后参加了5所大学的考试,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1946年秋,方秦汉来到清华大学,攻读土木工程结构专业。

1946年9月至1950年8月,清华大学土木系学士。

1950年1月至1953年1月,铁道部设计局武汉大桥设计组。

1953年1月至1957年1月,铁道部设计局大桥设计事务所技术员。

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铁道部专业设计员大桥设计处。

1958年1月至1986年1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副总工程师。

1986年1月至2001年1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高级工程师。

1997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桥梁工程)。

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

2003年1月至2014年10月,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4年10月14日21时06分,因病医治无效,于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方秦汉参与铁道部铁路桥涵规范(1959年版钢结构部分)的讨论和修订,是1975年版铁路工程技术规范第二篇桥涵(钢结构部分)主要编写者;80年代参加铁道部结构可靠度设计规范的编制,为编委会成员和主要起草者;90年代主编了桥梁钢结构设计规范,为主要起草者。

1950年—1954年

1950年8月,方秦汉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分到铁道部工作。正当此时,为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设计局成立武汉大桥设计组。方秦汉与同学潘际炎一道,满怀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来到武汉大桥设计组,从此与桥梁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秦汉在设计组长王序森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学到不少东西。王序森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方秦汉影响很大,成为方秦汉做人做事的榜样。

1954年任铁道部设计局大桥设计事务所工程师

1954年,武汉长江大桥的总体设计完成后,被视为从王序森那里学到了钢梁设计“真经”的方秦汉,受命担任了湘桂线衡阳湘江大桥设计负责人。这是方秦汉第一次独当一面工作。他运用所学,将正桥上部结构设计成公路铁路上下分层的连续钢桁梁,公路引桥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这在20世纪50年代是比较先进的,后来有“小武汉桥之称”。

1956年—1975年

1956年任铁道部设计局大桥设计事务所科总工程师

1956年,方秦汉先后主持了川黔线乌江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的设计,还兼任中苏合作丰台试验基地的工作。

对乌江桥的设计是随勘测队驻在乌江畔边勘测边设计的。根据当时的情况,方秦汉提出石砌高墩,钢和钢筋混凝土共同作用的结合梁方案。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设计。在丰台试验基地的工作中,他在前苏联专家的领导下,担任装配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刚性梁柔性拱专题负责人。从理论研究到现场实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1957-1958年任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大桥设计处,科总工程师。

1958年,南京长江大桥上马。方秦汉担任了南京桥钢梁设计组组长,在王序森主持下开展工作,历时10年,为南京桥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该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作出了贡献,他排名第十四。

1958-1986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处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81),副总工程师(1982)。

1975年,方秦汉奉命主持九江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历时20年。这是他付出心血最多的一座桥。

在九江长江大桥停建期间,方秦汉除继续参与15锰钒氮桥梁钢的科研外,先后主持了8座各具特色的大桥的钢梁设计。主要有:广茂线北江大桥,其公路桥部分为我国首座公路钢箱梁桥;京山线蓟运河大桥,采用低高度梁在国内获得成功,获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天津子牙河大虹桥,斜交45°,跨度87.5+72.5米,为国内斜桥之首;天津海门大桥,亚洲最大跨度(64米)直升式开启桥,成功地解决了公路通车和海轮通航的矛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方秦汉排名第七;长东黄河大桥,全长10028米,获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还主持了永定新河桥、滦县滦河桥、缅甸丁茵、卑茂、毛滨、央东等桥的钢梁设计。

1986年—1997年

1986年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9),副总工程师(1996)。

1986年,九江长江大桥重新上马,年逾花甲、已从大桥局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退下来的方秦汉,再次披挂出征,主持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设计和科研,履行副总工程师的职责。经过10年的努力、奔波,为九江长江大桥建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九江长江大桥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方秦汉排名第一。

1996年,年逾古稀的方秦汉,又一次挂帅出征,担任芜湖长江大桥钢梁设计和科研负责人,向新的桥梁技术高峰冲击。

1997年,方秦汉以其业绩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及

学术论著

方秦汉对国外发表交流论文三篇,国内发表交流论文10余篇。

1—10

1方秦汉.中国土木工程指南第八章:钢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方秦汉执笔.九江长江大桥技术总结.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3方秦汉等.高强度螺栓接头的疲劳强度.瑞士洛桑: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1982.

4方秦汉,杨进等.钢桁梁安装.北京:中美桥梁及结构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1982.

5方秦汉.14MnNbq桥梁钢的试验研究.湖州:93’桥梁学术交流论文集.1993.

6方秦汉.九江长江大桥柔拱吊杆风致涡振及对策.工程力学,1999(增刊).

7方秦汉.钢桥的防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00.126~131

8方秦汉.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安装.铁道工程学报,1992(1)

9方秦汉等.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设计简介.杭州: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1990.

10方秦汉.九江长江大桥正桥钢梁采用双层吊索架架设大跨度钢梁新技术.铁路工程建设科技动态报告文集.北京: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1992.

11—18

11方秦汉.九江长江大桥采用双层吊索架悬臂架设钢梁的施工实践.武汉: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2.

12方秦汉.南京长江大桥钢梁伸臂安装两联联结之间的内力调整.南京长江大桥技术总结.武汉:铁道部大桥工程局,1983.

13方秦汉,徐烈.关于九江长江大桥正桥180+216+180m连续桥跨的横向刚度问题.桥梁建设,1991(2)

14方秦汉,贺锡敬.15锰钒氮钢焊接热影响区氮化物相分析.桥梁建设,1986(2)

15方秦汉,邵克华.九江长江大桥56mm厚板的使用.桥梁建设,1993(1)

16方秦汉.芜湖长江大桥正桥钢梁设计(英).中、韩、日三国第四届钢结构技术交流,中国北京,2000.

17方秦汉.芜湖长江大桥的技术创新.铁道建筑技术,2002(4):1~6

18方秦汉.芜湖长江大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报),2000,19(1):1~4

承担项目

方秦汉主持京山线蓟运河大桥和国内最大的一座开启桥-天津塘沽海门开启桥的设计。任九江长江大桥钢梁设计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双层吊索架全伸臂架设180米的钢梁,解决了九江桥架梁的关键性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180米大跨全伸臂架设任务。

科研成果奖励

方秦汉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推广、研究、开发创新了多种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使设计建成的诸桥梁工程均达到同期的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铁路桥梁的“高强、大跨、轻型、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共获得五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六项铁道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7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第三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大奖。

社会任职

2001年1月,中国铁道百科全书编委会委员

2004年1月,《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桥梁建设》《中国铁道科学》《钢结构》月刊编委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他还当选为湖北省劳动模范、武汉市第六届人大代表。

人物评价

方秦汉先后主持南京、九江、芜湖等长江大桥的钢梁设计和科研、推广、研发,其设计建成的桥梁均达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为实现铁路桥梁的“高强、大跨、轻型、整体”的发展目标做出杰出贡献。

浏览7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