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植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翁心植(1919.5.10-2012.7.7)中国工程院院士,内科学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45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病诸领域均有创造性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翁心植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省宁波市

出生日期:1919.5.1

逝世日期:2012.7.7

毕业院校:成都华西协合大学

简介

翁心植,长期中共党员,硕士,毕业于成都华西协合大学,大学医学丰富,擅长呼吸,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曾担任北京内科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兼学院中心实验室小组主任;北京特别中苏友谊医院内科副主任,兼中心化验室主任;朝阳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中国吸烟与健康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协常委第七届先后全国政协委员。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内科学与呼吸病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翁心植教授,因病于2012年7月7日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享年93岁。

经历

40年代,发现和诊断了国内首例高雪病;

50年代,致力研究吸虫病,创建用于诊断黑热病和血吸虫病的简制抗原方法;

60年代,在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白塞病并发心脏瓣膜损害,并提出结核自家免疫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70年代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率先将肝素用于肺心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达到国际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始控烟运动并取得显著成效,获世界卫生组织金质奖章。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9部。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进步医药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生平

翁心植教授心胸博大,平易近人。对下级医师及研究生们总是用启发引导式教育,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外地研究生,更是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有的研究生家里用的写字台和床都是翁老师送给他们的。翁心植教授治学严谨、讲原则、率直对事对人,时刻不忘共产党员要讲真话。在十多年职称评定及学术或科研鉴定会上,他都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有的人通过关系找到他,有的还带来了礼品,他都一一谢绝。

翁心植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思维敏捷、判断准确。他时刻关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院的建设,多次向市、局、院领导反映有关卫生事业发展、抗击SARS工作和医院建设等方面的意见。

翁心植教授一生廉洁行医,总是用乐观、灿烂的心态对待生活。他那“君子坦荡荡”,大医至真、至善、至爱、至简的境界和风格,为人所敬仰。同志们帮他办完事甚至通知他一件事情,他都会诚心地说声谢谢!与他接触过的同志都称他为可爱、可敬的老人。

社会评价

著名的泌尿学科专家吴阶平院士曾这样评价翁心植教授:翁大夫医学知识和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是博与深兼备,象他这样的内科医生现在已经很少。已故前卫生部长陈敏章同志在翁心植教授从医50周年之际所赠贺词中曾这样说:翁教授的经历使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医生的艰苦与执着,一名医生的成就与贡献,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和崇高境界。

博深兼备,享誉盛名

翁心植教授半个多世纪的行医生涯博深兼备,享誉盛名。在普通内科、寄生虫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

——发现和诊断了国内首例高雪病;

——在国内第一个总结了白塞病的内科临床表现;

——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白塞病并发主动脉瓣损害,并提出结核自身免疫反应是本病发生原因之一;

——在国内首次发现雄性激素低下是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冠心病防治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防治方面进行大量研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协作,取得了率先应用肝素治疗肺心病和在肺动脉高压诊治方面的一系列成果;

——在国内最早倡导控烟工作,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并两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或健康金质奖章。

这一系列的“首创”来源于翁心植教授孜孜不倦,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持之以恒的临床工作作风。

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中有许多人肺部有阴影,并有咯血,经过一番鉴别证实是肺吸虫病。钟惠澜教授接受卫生部的指示,进行这种病的研究,当时在北京人民医院当住院医生的翁心植作为钟教授的学生及副手,与钟教授一起从事寄生虫病的资料研究工作。由于条件很艰苦,医院没有低温、真空设备,做动物抗原试验很困难,他就想办法做土冰箱,采用电风扇吹干方法进行试验,在寄生虫病方面搞技术攻坚,发表了不少文章。在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期间,他顶着政治压力,本着对医学固有的执着探索精神,为中苏友谊医院内科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65年,翁心植教授调到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当内科主任,当时临床上出现许多青年女工低热现象,是什么原因?他决定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医生们下厂观察。他认为,医生必须去现场、去临床、去实验室,三者结合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是这种对人民高度负责和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女工低热现象得到解决。

敬业奉献,桃李天下

70年代后对呼吸疾病这一领域的研究,使翁心植教授又获辉煌成绩。他认为肺心病虽属心脏病,但究其根源绝大多数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肺部疾病引起肺动脉高压所致心脏受损。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他组织成立了全国肺心病防治研究小组,并分6大区在各省市成立了相应组织,形成了相互交流协作的严密组织网络。他在国内创建呼吸重症监护室,率先应用肝素治疗肺心病,效果显著。由他主持的全国首次50余万人吸烟情况调查结果长期被国内外刊物所引用。他组织领导我国的控烟工作并与世界接轨,推进了控烟工作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控烟之父”。

经过翁心植教授30多年的奔走呼吁,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终于在1999年6月11日正式挂牌。24年来,他创办的全国性呼吸专业医师培训班,已先后培养呼吸专业医师800余人,许多人都成了各医院的领导和学科带头人。他培养了一支又一支技术精湛、品质优秀、服务周到的专业医护队伍,当2003年SARS疫情突然袭击北京时,这支精良的队伍发挥了抗击SARS主力军的作用,为战胜这一人类新的传染病做出了重大贡献。

翁心植教授培养了大量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生,为医学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在他众多的学生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他的博士生、现任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教授已成为知名学者,还有许多已成为多所北京三级甲等医院呼吸专业的学术带头人。为此,他获得1992年北京市卫生局颁发的伯乐奖;1995年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首届医学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等。

学术成果

1.肺原性心脏病灌注肺血流损伤与右心射血分数变化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2.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室射血分数对慢性肺心病右心收缩功能评价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右心功能及其演变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4.慢性肺心病不同发病阶段的氧动力学状况及其演变

北京科市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5.机械通气对慢性肺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效应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名

6.肺心病伴发冠心病18例病理与临床对比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

7.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的病理学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名

成果

1.中国50万人口吸烟抽样调查的分析研究

198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

2.吸烟与健康的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3.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4.被动吸烟对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影响及肺灌注液中ACE与肺损伤的关系

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名

浏览52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