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正简介_个人资料

张光正,采煤专家。为恢复受战乱破坏的煤矿生产和改革落后的生产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把落垛式采煤方法改革为长壁采煤方法;在中厚煤层推广分层采煤法,保证了矿井稳产高产。针对煤层地质特点发展物理探矿,为建设新矿区奠定了基础;成立冻结施工队,解决了含水层厚的井筒建设难题,为加快新矿区建设立了功。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光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宁津县张县庄
出生日期:1905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1990年1月26日
职业:采煤专家
毕业院校:天津北洋大学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促进了我国采煤行业的发展
性别:男
字:仲夫
1913-1919年在山东宁津县小学学习。
1919-1923年在河北沧县中学学习。
1923-1929年在天津北洋大学学习。
1929-1932年在热河北票煤矿公司任副工程师。
1932-1933年在宁津县老家养病。
1933-1935年任河北省丰润县立中学教员。
1935-1937年在开滦赵各庄煤矿任采煤工程师。
1937-1946年在开滦唐山煤矿任采煤工程师。
1946-1949年在淮南大通煤矿任矿长兼工程师。
1949-1950年任淮南局计划室主任。
1950-1952年任山东矿务局计划处处长。
1952-1956年任山东煤管局副总工程师。
1956-1958年任枣庄矿务局总工程师。
1958-1963年任山东煤管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64-1970年任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总工程师。
1970-1972年在枣庄矿务局农场,新汶矿务局更新厂劳动。
1972-1975年任新汶矿务局基建处工程师。
1975-1984年任兖州煤炭建设指挥部顾问,兖州矿务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1月离休。
1990年1月26日病逝。
张光正,生于山东省宁津县张县庄。父亲是个教私塾的先生。他从小受家庭影响要立志成才。中学毕业时立志为中国的煤炭事业出一把力,报考了天津北洋大学采矿科。1929年大学毕业后决心到煤矿第一线,去了北票煤矿。到煤矿后致力于煤炭技术的研究,积劳成疾,染上重病。1932年12月回老家宁津县养病。1933年8月病逾,在他人引荐下到河北丰润县立中学当了教员。一年半的教学生涯,深感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一心想回煤矿出力。1935年去了开滦局赵各庄和唐山矿,一干就是11年。1946年5月,他应淮南煤矿局局长王德滋邀请,到淮南大通矿当矿长兼工程师,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把遭到严重破坏的大通煤矿接过来,用了半年的时间,到年底日产量达到2000多吨,超过了原有生产水平。
1948年冬,淮海战役正处在紧张阶段,淮南处于动荡局面,局、矿多数干部离矿出走,而张光正决定不离矿,组织员工成立了护矿队,并积极与共产党地下组织联系。护矿队保护了矿场和职工住宅的安全,对解放大通煤矿起了很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张光正调山东矿务局,先后任计划处处长、煤管局副总工程师,此期间他一是抓恢复矿井生产,二是抓采煤方法改革,先后恢复了淄博的石谷,新汶的禹村、华丰,枣庄的东井,总生产能力100余万吨。改革山东煤矿采煤方法,把过去落后的落垛方法改为先进的长壁采煤法,完成了采煤方法的第一次改革。后期又重点抓了新汶局良庄矿等新矿井建设。
1956年,张光正调枣庄矿务局任总工程师,在陶庄矿中厚煤层推广了分层采煤法,保证了矿井的稳产高产。1958年他调回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任总工程师,后任副局长兼总工程师。此间,全面负责山东省煤炭技术工作,为加快矿井建设速度作出了贡献。一是针对山东省新煤田埋藏深,含水层多的特点,大力发展物理探矿新技术和水文地质工作,成立了物探大队,加快了勘探进程;二是采用冻结法建井新技术,加快了新井建设,缩短了建井周期。
1964年,张光正调华东煤炭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此间曾在柴里煤矿进行水文试验,通过试验确定了隔水系数,提出了该矿井与微山湖水无水力联系的论断,为柴里煤矿扩大生产提供了理论根据。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光正曾受到冲击参加过劳动改造,后在新汶矿务局基建处任工程师。1975年调兖州煤炭建设指挥部,担任技术顾问,此时他已年过古稀。兖州矿务局成立后,任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他着眼于煤炭事业的前景,致力于信息科学,积极建议并带领举办电子计算机学习班,对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新技术起了推动作用。
张光正除历任上述职务外,1954~1959年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6年山东省人大代表;1959年山东省人大委员;1959年山东省科协常委。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