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潘家铮(1927.11~2012.07.13),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科幻作家。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2012年7月13日中午12时01分,潘家铮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潘家铮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1927年11月

逝世日期:2012年7月13日

职业:水利科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土木工程

1927年11月12日,潘家铮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的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念至小学五年级时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并在颠沛流离中以初二学历结束中学生涯。

1944年,跟随父亲至汤浦镇(现上虞县)的九莲古寺,于舜阳中学任职书记(文书),半年后流浪到汤浦镇中心小学当小学教师,此后陆续执教于漓渚、双山诸校。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后他参加“沦陷区中等学校学生甄别试验”,靠自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

1946年,前往杭州报考浙江大学,因自幼喜欢读书,热爱文学,填上了报考中文系,由于父亲反对,改报了航空工程系,但在次年夏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杀的新闻,感觉航空系就业前途无望,又转至土木系。

1950年7月,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迫于家庭状况以及经济压力,由钱令希教授介绍到浙江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至1953年2月)。

1954年1月,进入北京水电总局工作(至1955年1月)。

1955年1月,进入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作(至1973年3月)。

1956年,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中国薄拱坝建设的先例。

1973年3月,进入水电部十二局勘测设计院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设计总工程师(至1978年1月)。

1978年1月,进入水电部规划设计管理局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至1979年4月)。

1979年4月,进入电力部水电总局工作,担任副总工程师(至1982年4月)。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82年4月,进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电建设总局工作,担任总工程师(至1985年10月)。

1985年10月,进入水利电力部工作,担任总工程师(至1988年6月)。

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责成水电部聘请各行各业共412名专家、学者对三峡工程进行重新论证,时任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出任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兼技术总负责人。

198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6月,进入能源部工作,担任水电总工程师(至1993年6月)。

1993年6月,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担任高级顾问(至2012年7月)。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隶属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水利水电工程),并推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2001年,负责起草了《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致全体院士的公开信》。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2012年7月13日中午12时01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科研综述

潘家铮一直从事水力发电建设工作,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快开发中国水电资源的措施。在学术方面,主要致力于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设计问题,对许多复杂的结构如地下结构、地基梁与框架、土石坝的心墙斜墙、调压井衬砌、岔管和法兰等,应用结构理论、弹性理论或板壳理论以及运用特殊函数,提出了新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在设计中注意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推动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推导出不稳定场压力和封闭式排水设计理论等。

项目贡献

潘家铮设计的流溪河是中国第一座坝顶泄洪的薄拱坝,新安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水电站,并在设计中采用世界最大的溢流厂房、宽缝重力坝、大底孔导流等新技术并首创抽排理论,为大量节省工程量,提前发电作出贡献。龙羊峡是中国已建的最高大坝(178米),二滩是在建世界第三高双曲拱坝(240米),三峡枢纽更为跨世纪的巨型工程。擅长结构力学,多年来结合实际对混凝土坝和土石坝的分析,地下结构、边坡稳定及滑坡产生的涌浪计算等等课题作出了系统研究,提出的新理论和计算方法在水电设计中得到广泛采用。

科幻创作

潘家铮还从事文学和科幻创作,1993年8月他出版了个人第一部科幻小说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之后相继出版过《春梦秋云录》、《偷脑的贼》和《老生常谈集》等科幻小说。1997年,他撰写的《偷脑的贼》科幻小说集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科研成果奖励

学术论著

《潘家铮全集第9卷建筑物的抗滑稳定

和滑坡分析》

高士其,贾兰坡,

潘家铮等著

《东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布局研究

重大工程卷》

《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

南水北调问题》

《LargeDamsInChinaAFifty-YearReview

中国大坝50年》

(匈)莫苏尼著;

潘家铮等译

(美)劳斯撰;钱家欢,

潘家铮编译

(美)安得孙撰;钱家欢,

潘家铮译

PAULANDERSEN著;

钱家欢潘家铮合译

截至2007年7月,根据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显示,潘家铮在清华大学、河海大学一共培养了1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人物评价

潘家铮是知名的水电工程专家,毕生从事中国的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他参与的水电工程不计其数。如先后参加和主持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镜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与乌江渡、龚嘴、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岩滩、二滩、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三峡大坝的总设计师”等。(中国科学报评)

潘家铮是一位热心于科幻创作的作家,也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他的科幻小说构思巧妙、大胆,科学性严密、人情味浓,文笔生动凝练,语言幽默调侃,选材和描写不落俗套,读起来令人惊心动魄,遐想联翩。潘家铮先生热心于青少年教育和科学普及,走的是一条“本土化的科幻路子”。在传播科学知识、理念的同时,他的作品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称之为“社会科幻小说”。(科学网评)

人物影响

潘家铮水电奖学金

2009年起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每年用正常运作所得收益的一部分捐赠设立了潘家铮水电奖学金,旨在弘扬潘家铮先生“忠诚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奖励热爱祖国水利水电事业、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要面向水利水电专业。

后世纪念

2013年6月24日,为纪念两院院士潘家铮逝世一周年,“学习和弘扬潘家铮院士科技创新座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71名与会代表满怀深情,共同缅怀潘家铮院士为水电事业奋斗的光辉一生,弘扬他勤奋钻研、勇于科技创新的精神。座谈会同期举办《永远的潘家铮》一书首发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宋健、徐匡迪为该书揭幕。

浏览44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