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千帆简介_个人资料

程千帆 (1913—2000),男,汉族,九三学社社员、中国著名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程千帆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千帆是其曾用过的许多笔名之一,后来就通用此名。祖籍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程千帆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全国形势已开始拨乱反正的时期,有不少学者分别向好几所大学推荐程先生再出来工作,但那些院校的领导都不愿接受这位曾经的“右派”,只有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获悉后当场拍板说要,并立即派人前去武汉接洽。此后,程千帆在南大工作20余年。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
基本资料
中文名:程千帆
别名:程逢会,程会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宁乡土蛟湖竹山湾
出生日期:1913年9月21日
逝世日期:2000年6月3日
职业:教授,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金陵大学
主要成就: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代表作品:《目录学丛考》《文学发凡》《文论要铨》《文学批评的任务》
配偶:沈祖棻
1913年9月21日(农历癸丑年八月二十一日)生于长沙清福巷本宅。家境比较贫寒,但却有非常丰厚的文学传统:曾祖父程霖寿,字雨苍,有《湖天晓角词》;伯祖父程颂藩,字伯翰,有《伯翰先生遗集》;叔祖父程颂万,字子大,有《十发居士全集》;父亲程康,字穆庵,有《顾庐诗钞》,是近代著名诗人和书家成都顾印伯先生的弟子,专攻宋诗,尤精后山。母亲姓车,名诗,字慕蕴,江西南昌人;外祖父车赓,字伯夔,侨居湖南,以书法知名当时。诗为其家学,幼承庭训,十二三岁即通声律,曾写诗呈请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语,外祖的批语是“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儿童时代在其外家度过。
1923年左右,因为军阀混战,长沙不易谋生,举家迁居湖北武昌,在武昌的五年中,曾短期进过武昌圣约瑟中学附属小学和汉口振华中学,但大部分时间是随其堂伯父程君硕先生学习,他是程千帆在古代文学方面的启蒙老师。在1928年秋天以前,程千帆的知识主要来自私塾。伯父名士经,是子大叔祖的长子,自幼才华出众,以早慧知名,十多岁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文集《曼殊沙馆初集》。其伯父私塾名“有恒斋”,学过的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诗经》、《左传》、《礼记》、《文选》、《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其中除《礼记》、《文选》外,都是通读的。也就造就了程千帆扎实的文言基础。
1928年的秋天,从汉口来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初中三年级,在金陵中学学习了四年,1932年8月升入金陵大学。受业于黄侃、吴梅、陈恭禄、虎臣、胡小石(光炜)、刘衡如(国钧)、刘确杲(继宣)、胡翔冬(俊)、汪辟疆、商承祚、林公铎(损)、汪旭初(东)、王晓湘(易)、陈登原、王绳祖诸师。
1936年金陵大学中文系毕业,至四川重庆的西康建设厅任科员。
1940年2月至1941年7月在四川乐山中央技艺专科学校任国文教师。1941年8月至1942年7月任乐山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任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43年8月至1944年7月任成都四川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金陵大学副教授。
1945年8月起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工作,曾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7年发妻沈祖棻去世后,1979年与陶芸结婚。
1978年8月被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0年6月3日10时45分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曾任第五、第六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代表著作有《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1程千帆《目录学丛考》上海中华书局1939
2程千帆《文学发凡》金陵大学1943
3程千帆《文论要铨》(即《文学发凡》的修订本)开明书店1948
4程千帆《文学批评的任务》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1953
5程千帆沈祖棻《古典诗歌论丛》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
6程千帆《关于文艺批评的写作》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7程千帆缪琨《宋诗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8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
9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程千帆《史通笺记》中华书局1980
11程千帆校沈祖棻著《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程千帆校沈祖棻著《唐人七绝诗浅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3程千帆校沈祖棻著《涉江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14程千帆《文论十笺》(《文论要铨》的修订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15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6程千帆《古诗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7程千帆《闲堂文薮》齐鲁书社1984
18程千帆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英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9程迁帆校沈祖棻著《涉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20程千帆校《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21程千帆唐文编《量守庐学记》三联书店1985
22程千帆《治学小言》齐鲁书社1986
23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日译本)日本东京凯风社1986
24程千帆杨扬编《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
25程千帆孙望《日本汉诗选评》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26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1988
27程千帆校《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8程千帆莫砺锋张宏生《被开拓的诗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9程千帆《程千帆诗论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0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1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齐鲁书社1991
32程千帆主编《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1992
33程千帆审徐有富等著《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4徐有富、程千帆《校雠广义:典藏编》齐鲁书社1998
35徐有富、程千帆《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1998年
36程千帆、程章灿《程氏汉语文学通史》辽海出版社1999
1程会昌(千帆)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弊斯文第3卷3期1943
2程千帆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南京大学学报No.11979
3程千帆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长江丛刊No.21979
4程千帆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No.21979
5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No.31979
6程千帆李颀《杂兴》诗说群众论丛创刊号1979
7程千帆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学术月刊No.71979
8程千帆韩愈以文为诗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
9程千帆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社会科学战线No.41979
10程千帆《史通》内篇旧解订讹南京大学学报No.21980
11程千帆唐绝偶评名作欣赏No.21980
12程千帆读诗举例文艺理论研究No.31980
13程千帆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
14程千帆古典小说技巧漫谈青春1980.12
15程千帆校勘略说社会科学战线No.11981
16程千帆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文学遗产No.11981
17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武汉师范学院学报No.11981
18程千帆宋诗小话长江丛刊No.1.21981
19程千帆关于治学方法南京大学学报No.21981
20程千帆詹詹录文史哲No.31981
21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No.21981
22程千帆校雠目录辨文献No.21981
23程千帆吴新雷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社会科学战线No.31981
24程千帆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求索No.31981
25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No.31981
26程千帆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武汉师范学院学报No.41981
27程千帆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抖擞No.451981.07
28程千帆关于对联江海学刊No.11982
29程千帆刘永济先生传晋阳学刊No.11982
30程千帆《史通》读法文史知识No.51982
31程千帆言公通义南京大学学报No.21982
32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No.41982
33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文艺理论研究No.31982
34程千帆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高教战线No.41982
35程千帆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1982
36程千帆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No.5621982.11.09
37程千帆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No.11983
38程千帆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自学No.51983
39程千帆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高教战线No.51983
40程千帆黄季刚老师逸事学林漫录No.81983
41程千帆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No.61983
42程千帆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高教研究与探索No.31983
43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44程千帆治学小言高教战线No.21984
45程千帆《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南京大学学报No.21984
46程千帆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中国社会科学No.51984
47程千帆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文艺理论研究No.31984
48程千帆《杜诗镜铨》批抄(一)草堂No.11984
49程千帆五点希望唐代文学年鉴年号1984
50程千帆清诗管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No.6261984.02.21
51程千帆周勋初在探索中前进高教研究与探索No.11985
52程千帆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文汇月刊No.71985
53程千帆《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中文自学指导No.51985
54程千帆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中文自学指导No.51985
55程千帆《杜诗镜铨》批抄(二)草堂No.11985
56程千帆序跋辑存南京大学学报No.31985
57程千帆问答录文学遗产No.31985
58程千帆读《倾盖集》所见读书No.111985
59程千帆《杜诗镜铨》批抄(三)草堂No.21985
60程千帆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光明日报《文学遗产》No.6771985.03.26
61程千帆OneSolenandEightDrunkSocialScienceinChina1985.04
62程千帆学诗答问文史知识No.41986
63程千帆莫砺锋苏轼的风格论成都大学学报No.11986
64程千帆张宏生晚年:回忆和反省中国社会科学No.11986
65程千帆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中文自学指导No.6,1986古典文学知识No.11986
66程千帆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来信摘要)文学研究参考No.21986
67程千帆《杜诗镜铨》批抄(四)草堂No.11986
68程千帆《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文史哲No.41986
69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文艺理论研究No.51986
70程千帆莫砺锋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名作欣赏No.61986
71程千帆莫砺锋杜诗集大成说文学评论No.61986
72程千帆莫砺锋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社会科学战线No.21987
73程千帆《牧女与蚕娘》序南京大学学报No.21987
74程千帆张宏生火与雪:从体物到禁体物中国社会科学No.41987
75程千帆学术带头人的责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No.61987
76程千帆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高教研究与探索No.21988
77程千帆闲堂自述文献No.21991
1.《宋诗选》(与缪琨合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古诗今选》(与沈祖棻合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7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中国古代文学英华》(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
4.《量守庐学记》(程千帆、唐文编,三联书店,1985年)
5.《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程千帆、杨扬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6.《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1992年)
1.《唐人七绝诗浅析》(程千帆校、沈祖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涉江词》(程千帆校、沈祖棻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沈祖棻创作选集》(程千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4.《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程千帆审、徐有富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汪辟疆文集》(程千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对于金代作家元好问的一、二理解(《文史哲》1957年第6期)
2.李商隐《锦瑟》诗张《笺》补正(《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3.李白和徐凝的庐山瀑布诗(《长江丛刊》1979年第2期)
4.李白《丁都护歌》“芒砀”解(《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2期)
5.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6.李颀《杂兴》诗说(《群众论丛》1979年创刊号)
7.杜诗“曾闪朱旗北斗殷”解(《学术月刊》1979年第7期)
8.韩愈以文为诗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辑,1979年)
9.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诗题校释(《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4期)
10.《史通》内篇旧解订讹(《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11.唐绝偶评(《名作欣赏》1980年第2期)
12.读诗举例(《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3期)
13.读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记疑(《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年)
14.古典小说技巧漫谈(《青春》1980年第12期)
15.校勘略说(《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1期)
16.相同的题材和不相同的主题、形象、风格(《文学遗产》1981年第1期)
17.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一)(《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1期)
18.宋诗小话(《长江丛刊》1981年第1-2期)
19.关于治学方法(《南京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20.詹詹录(《文史哲》1981年第3期)
21.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二)(《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22.校雠目录辨(《文献》1981年第2期)
23.关于宋代的话本小说(程千帆、吴新雷。《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24.略论八代唐宋五七言诗的源流与发展(《求索》1981年第3期)
25.先唐文学源流论略(三)(《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26.先唐文学源流论略(四)(《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4期)
27.从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看诗人的独创性(《抖擞》1981年7月第45期)
28.关于对联(《江海学刊》1982年第1期)
29.刘永济先生传(《晋阳学刊》1982年第1期)
30.《史通》读法(《文史知识》1982年第5期)
31.言公通义(《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文学评论》1982年第4期)
3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34.对文科教育的几点看法(《高教战线》1982年第4期)
35.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六辑,1982年)
36.说“斜阳冉冉春无极”的旧评(《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2年11月9日)
37.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学语文、文教资料简报》1983年第1期)
38.自学不可囿于狭义概念(《自学》1983年第5期)
39.谈谈关于怎样培养文科研究生的问题(《高教战线》1983年第5期)
40.黄季刚老师逸事(《学林漫录》1983年第8期)
41.我们所应当争取得到的——关于宋代文学的研究的随想(《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
42.关于在研究生培养上作中建立教师梯队的若干问题(《高教研究与探索》1983年第3期)
43.唐诗鉴赏辞典序(《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
44.治学小言(《高教战线》1984年第2期)
45.《汪辟疆先生文集》序录(《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46.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47.诗画漫谈——和西安国画院青年画家的谈话(《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第3期)
48.《杜诗镜铨》批抄(一)(《草堂》1984年第1期)
49.五点希望(《唐代文学年鉴》,1984年)
50.清诗管见(《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年2月21日
51.周勋初:在探索中前进(《高教研究与探索》1985年第1期)
52.善戏谑兮不为虐兮(《文汇月刊》1985年第7期)
53.《史记》——史传文学的高峰(《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
54.汉魏六朝的《杂传》文学(《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5期)
55.《杜诗镜铨》批抄(二)(《草堂》1985年第1期)
56.序跋辑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57.问答录(《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
58.读《倾盖集》所见(《读书》1985年第11期)
59.《杜诗镜铨》批抄(三)(《草堂》1985年第2期)
60.我们希望早日为清词研究提供全面资料(《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5年3月26日)
61.OneSolenandEightDrunk(《SocialScienceinChina》1985年第4期)
62.学诗答问(《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
63.程苏轼的风格论(程千帆、莫砺锋,《成都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64.晚年:回忆和反省(程千帆、张宏生,《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65.关于知识爆炸与基本功的对话(《中文自学指导》1986年第6期;《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1期)
66.关于文学研究改革、创新问题对话(三)(来信摘要,《文学研究参考》1986年第2期)
67.《杜诗镜铨》批抄(四)(《草堂》1986年第1期)
68.《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序(《文史哲》1986年第4期)
69.忧患感:从屈原、贾谊到杜甫(程千帆、莫砺锋,《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5期)
70.他们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程千帆、莫砺锋,《名作欣赏》1986年第6期)
71.杜诗集大成说(程千帆、莫砺锋,《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72.崎岖的道路与伟丽的山川——读杜甫纪行诗札记(程千帆、莫砺锋,《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73.《牧女与蚕娘》序(《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74.学术带头人的责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7年第6期)
75.三十年代金大文学院的课程结构及其它(《高教研究与探索》1988年第2期)
76.七言律诗中的政治内涵——从杜甫到李商隐、韩偓(程千帆、张宏生,《文艺理论研究》1988年第2期)
77.关于“气、韵”(程千帆、金克木,《读书》1991年第1期)
78.闲堂自述(《文献》1991年第2期)
79.学诗愚得(《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80.《涉江词》本事(《唐都学刊》1994年第2期)
81.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它(程千帆、巩本栋,《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以学术为第一生命的学者,是一位著名的文史学家,兼事诗文创作,著作等,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著成就。他在唐宋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就早为学界所公认。著作等身,德高望重。在1958年被迫中断学术研究二十年后,他又重新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短短的十多年中,出版了十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其中如《校雠广义》、《史通笺记》、《文论十笺》、《程氏汉语文学通史》、《两宋文学史》、《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闲堂文薮》、《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古诗精选》、《读宋诗随笔》等,都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存世作品有《闲堂诗文合钞》和《新诗少作》两种,其中尤以五七言诗成果最为杰出。“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程千帆先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终生都以教师为业,以培育人才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尤其是他晚年在南京大学任教的十多年中,尽管有许多著作要撰写和整理,但仍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研究生上面。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人成长为学术界的后起之秀,有的已经在学术上崭露头角。可以说,南京大学的古代文学专业,所以能成为该专业的两个全国重点学科之一,程千帆先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即使在退休以后,程先生仍然关心南大中文系的学科建设,仍然念念不忘如何保持南大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点的领先地位并使之更上一层楼。程千帆先生还十分关心整个南京大学的工作,尤其是文科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工作,向学校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程先生为祖国的学术事业和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将永远受到学术界和南京大学广大师生的怀念。
一般说,程千帆先生的弟子有号称“八大金钢”之说,实际不只8位。大概有莫砺锋(南京大学中文系)、张伯伟(南京大学中文系)、张宏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巩本栋(南京大学中文系)、曾广开(湖北大学文学院)、曹虹(南京大学中文系)、程章灿(南京大学中文系)、蒋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吴志达(武汉大学)、杨翊强、周勃(湖北大学文学院)、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等。“程门弟子”已成为学术界刮目相看的一支新生力量。
程先生的格言话很短,只有十二个字: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
“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充分;
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参考价值。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
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指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要端正,品格要纯正,境界要高远,这是学术领域多年承传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应当包括其中。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磨难以后,仍能重新恢复学术研究、且取得非凡成果的人则相当少见。在那风雨如磐的漫漫长夜中,有多少人不堪重压而对人生失去信心,有多少人虽能隐忍苟活而不再坚持对真理的追求?我们绝对没有理由去责备那些不幸的人们,他们在非人世所堪的情境中能度过二十年艰难岁月已足以赢得我们的尊敬。然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坚毅之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使他们能够直面人生,宠辱不惊。程先生就是这样的坚毅之士。
——莫砺锋《程千帆评说》
千帆的本色使我感到一种心灵的真实和温暖,在互勉的人生旅途中,常常给我这个接近百岁的老人一种生活的力量,我至今还在分享这份生命的光芒。”
——钟敬文先生《追怀千帆》
他是那种只要有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只要有一个支点,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来的奇才。
——吴志达《一炷心香悼恩师》
他不是停留在给我们传授知识的阶段,而是着重为我们引路。他不是只教给我们以现成的知识,而是给我们以钥匙,让我们打开宝库,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吴代芳《半个世纪来的风雨历程》
不仅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见解,更鼓励学生在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上多方探索
——蒋寅《一代名师千帆先生》
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虽然年事已高,但从大学语文到专业选修,他开设了多门功课,到底有多少人受了他的感召而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甚至以之作为毕生的事业,恐怕很难统计。
——张宏生《永远的芬芳》
学术研究的认真态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先生的每一篇论文,每一本著作,无论在观点、材料上,还是在论证、逻辑上,都是非常严谨、规范。
——张三夕《师范》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