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胡风(1902年—1985年),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1933年被驱逐出境。1934年与青年作家梅志结婚。1949年起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其间写有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特写集《和新人物在一起》,杂文短记《从源头到洪流》等。1953-1954年,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风

别名:原名张光人、张光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下石潭村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85年

职业:文学

毕业院校:东京庆应大学,清华大学

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负责人

代表作品:文艺笔谈

籍贯:湖北蕲春

配偶:梅志

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

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

1929年到日本留学。

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曾遭周扬诬陷。鲁迅却非常欣赏胡风的人品与学术思想,与鲁迅常有来往并且关系非常密切。

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其文章《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引发“两个口号”的论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主编《七月》杂志,编辑出版《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并悉心扶植文学新人,对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辗转于汉口、重庆、香港、桂林等地从事抗战文艺活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他另编文学杂志《希望》。创刊号上发表舒芜的《论主观》和他自己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两文,由此引起关于“主观”问题的论争和对于他的文艺思想的批判。

1949年7月在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胡风当选文联委员、作协常委。他以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欢呼新中国的建立。并任《人民文学》编辑委员。

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

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政治局递交《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反驳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

1955年5月1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在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

1965年12月底,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春节过后,离开北京到四川成都。“文化大革命”开始,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

1967年11月,胡风再度入狱。

1970年1月,胡风以“写反动诗词”和“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其实是在报纸空白处写诗)的罪名,被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

1978年,胡风被释放出狱。

1980年9月,中央作出审查结论,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平反后,胡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

1985年6月8日,胡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1988年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澄清了这一历史冤案。

胡风的理论批评文字涉及多种文体及中外作家作品、“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等,但中心是围绕着现实主义的原则、实践及其发展而的。对胡风的一些理论主张,长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过批评,发生过论争,胡风坚持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反批评。1954年7月,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送了一份30万字的长篇报告,即《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中国文化没有建筑在毛泽东和党的原则的基础上,毛泽东和党的指示被少数几个文化官员歪曲了。他批评这些官员迫使作家只深入工农兵的生活,写作前要先学马列主义,只能用民族形式,只强调“光明面”,忽视落后面和阴暗面。他断言,这样的作品是不真实的。他还建议,作家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造自己,而不是让官员们改造自己。他还主张由作家自己组织编辑七八种杂志,取代为数甚少的官方杂志,以提倡多样性。

1952年6月8日,在与其有矛盾的时任文化部长周扬的指示下,《人民日报》转舒芜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1953年《文艺报》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文章到公开批判胡风的《意见书》,虽然政治斗争的气氛愈来愈浓厚,但毕竟还是局限于思想理论的范围,还是以理论武器对理论对象的批判,而且一些负责同志的文章对胡风政治上的表现是肯定的。

1955年1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中央提交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26日,中央批发中宣部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从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思想。

1955年5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编者按语指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1955年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将胡风逮捕。梅志(胡风夫人)也同时被捕。5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籍,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

6月份开始,全国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胡风本人于1965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969年又加判为无期徒刑,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

胡风在狱中绝食,要求举行记者招待会、要求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但是在当时环境下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平反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这桩错案进行了彻底的纠正,为胡风等人恢复了名誉。胡风1979年获释,此后,曾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

198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1980年9月22日,“文革”后复出仍为文艺界领导人的周扬,来看望胡风,并带来中央文件,对“胡风反革命集团”予以平反,而对诸如“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胡风等少数同志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还有胡风在20年代担任所谓“反动职务”,写过“反共文章”,“进行反革命宣传鼓动”等政治历史“问题”则予以保留。对于这些被保留的莫须有的论断,胡风自然不能接受,当时他没有在平反文件上签字。1980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76号文件,指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有错误言论、宗派活动的一些同志定为反革命分子、反革命集团的错案。中央决定,予以平反。”

第二次平反

胡在北京逝世后,由于胡风家人对文化部拟定的悼词表示异议,追悼会不得不无限期推延,而胡风遗体也不得不冷藏在友谊医院太平间里等待。

次年1月初,胡风治丧委员会终于发出讣告,此时距胡风逝世已七个月。追悼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主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致悼词,悼词中对胡风给予充分肯定。——这便是胡案1986年的第二次平反,仍未彻底的平反。

第三次平反

1988年6月1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将关于共产主义世界观、工农兵生活、思想改造、民族形式、题材等五个问题,说成是“五把刀子”,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严厉指责胡风和一些人的结合带有小集团性质,进行过抵制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损害革命文艺界团结的宗派活动,予以撤消。对1980年平反文件中保留的、指责胡风的文艺思想和主张有许多是错误的,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予以撤消。

这便是胡案1988年的第三次平反。至此,胡案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家属成员

妻子:梅志

文艺笔谈(评论集)1936,生活

文学与生活(理论)1936,生活

野花与箭(诗集)1937,文生

密云期风习小纪(评论集)1938,海燕;又名《看云人手记》,1944,自力书店

论民族形式问题(理论)1940,生活

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评论集)1942,南天;又名《剑·文艺·人民》1950,泥土社

为祖国而歌(诗歌)1942,南天,1986,百花

棘原草(杂文集)1944,希望社

在混乱里面(评论集)1945,作家书屋

逆流的日子(评论集)1947,希望社

胡风文集(评论集)1948,春明

论现实主义的路(理论)1948,希望社

欢乐颂(长诗)1950,海燕

安魂曲(长诗)1950,天下

光荣赞(长诗)1950,海燕

欢乐颂(长诗)1950,天下

为了明天(评论集)1950,作家书屋

人环二记(散文集)1950,泥土社

为了朝鲜,为了人类(长诗)1951,天下

睡了的村庄这样说(长诗)1951,湖北人民

从源头到洪流(散文集)1952,新文艺

和新人物在一起(报告文学集)1952,新文艺

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1955,文艺报附刊

胡风评论集(上中下册)1984—1985,人文

石头记交响曲(诗集)1986,湖南文艺

胡风晚年作品选(散文、评论合集)1987,漓江

胡风的诗(诗集)1987,文联胡风杂文集

胡风杂文集1987,三联

胡风书信集1989,百花

胡风论诗(理论)1989,花城

民族形式讨论集(论文集)编,1941,华中

我是初来的(诗集)编选,1943,读书

影视形象

2014年中国大陆公映电影《黄金时代》,冯雷饰演

抗日战争时期,胡风在他主编的《希望》等刊物上曾发表了不同于他人观点的一些文章,受到国统区一些文艺界人士的批评。建国以后,胡风和一些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矛盾日趋尖锐,交锋不可避免。1952年5月25日,《长江日报》发表了胡风派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6月8日转载该文,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同年12月,文艺界部分同志和胡风举行过几次座谈讨论会,对他进行帮助。胡风在个别问题上作了一些检讨,但在根本问题上,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随后,《文艺报》1953年第2、3期先后发表了林默涵的文章《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文章《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1954年7月,胡风写了30多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上报党中央。其中《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对林、何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并在《作为参考的建议》中,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提出了意见。1955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将党中央转发的《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印成专册,随《文艺报》第1、2期合刊附发,供读者研究,以便讨论。按照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的指示(1955年1月26日)的要求,中国作协于2月又举行扩大会议,决定对胡风文艺思想全面的彻底的批判。

1955年5月13日至6月10日,《人民日报》陆续公布了三批《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并都加有说明性质的“编者按”。从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演变成所谓清理“胡风反革命集团”“罪行”的敌我斗争,有关文艺理论和文艺实践问题的争论也就随之中断。胡风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

胡风于1979年获释。历经1980、1985、1988年三次平反。平反文件指出:关于胡风问题的所谓批判,不仅在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而且在学术上也是极不民主的。胡风文艺思想系统中,固然包含着个别片面的东西,但深寓着可以发人深思的、以往为我们许多同志所忽视的一系列独特见解。尤其关于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艺术规律等问题的探索,在我国当代文艺理论的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现在看来也还是相当深刻的。

正如《中央办公厅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中所述:对于胡风同志的文艺思想和主张,应按照宪法关于学术自由、批评自由的规定和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由文艺界和广大读者通过科学的正常的文艺批评和讨论,求得正确解决,不必在中央文件中作出决断。

胡风后出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和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他的文学理论著述辑为3卷本《胡风评论集》出版。

浏览82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