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祥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号“李黑”,是香港知名电影导演,曾在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执导电影。作品中以宫闱片、历史片闻名,曾多次获得亚洲影展、金马奖等。参与创作上百部电影,是香港电影史上的杰出人物。代表作品有《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翰祥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锦西(今葫芦岛市连山区)

出生日期:1926年3月7日

逝世日期:1996年12月17日

职业:演员,编剧,导演

毕业院校:北平国立艺术学校

主要成就:1963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196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 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男主角奖

代表作品:《西施》,《梁山伯与祝英台》,《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

1926年4月18日,李翰祥出生于中国奉天省(辽宁)锦西县小苏家屯,小名祥子。1930年因父亲任公职移居热河承德。1932年6月,日军进攻热河,李翰祥随双亲、妹妹移居北平。1946年,返北平考取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主攻西画,任东北学生代表、艺专综艺剧团团长。

1948年,因积极参与各项学生运动,遭校方以持伪造高中毕业证书投考艺专为由,开除学籍;同年7月,戏剧学家马彦祥受上海市立戏剧学校校长熊佛西委任,于北平招考新生,李曾于艺专综艺剧团演出《棠棣之花》中奸相侠累与盲叟二角,令马印象深刻,获荐入学;于9月底赴沪,并结识导演沈浮;11月,决意辍学从影,持沈浮介绍信赴香港投石问路,经影星王豪介绍结识姜南;12月参演由文逸民执导,谢家骅、李兰联合主演的影片《满城风雨》。

1949年,李翰祥经人介绍进入长城公司,绘制广告看板、负责布景美术,并续任特约演员。1950年,长城拍摄影片《花街》,严俊饰演表演数来宝的爱国艺人,由李翰祥捉刀代写,并兼收音,严对嘴演出。随后加入配音班,与姜南等负责国语组,首部合作影片是李香兰、池部良主演的《豔曲樱魔》,李翰祥协助编撰台词,场译制兼带研习同期日片摄制技术。

1952年1月,李翰祥受雇为赵树燊编导的粤语片《貂蝉》任布景师;又赴远东公司出任李英编导《雾香港》任场记兼美术设计。经制片尔光介绍,重回永华任特约演员并兼幕后工作。永华后期杰作《翠翠》由严俊自导自演;严俊特别提拔李翰祥改编剧本,任副导演并参与后制工作,师从陈翼青、王朝曦学习剪辑。

1953年二月十四日,农历正月初一,李与好友等共七人集于九龙界限街一〇七号结为异姓兄弟,排行依序为冯毅、蒋光超、李翰祥、马力、沈重、宋存寿、胡金铨,自诩为“七大闲”。在由但杜宇执导的古装歌唱片《嫦娥》中任副导演,并兼饰月下老人一角。

1955年,永华改组,李翰祥为亚东电影公司拍摄了自己首部独力执导的处女作品《雪里红》,由邵氏父子公司发行。

邵氏负责人邵邨人极满意李之表现,经尔光促成,李加盟邵氏公司。1956年进入邵氏后首部作品《水仙》(又名《海茫茫》)于长洲岛实景拍摄。

1957年,受大陆黄梅戏影片《天仙配》启发,说服邵氏投资拍摄古装彩色黄梅调歌唱片《貂蝉》,由林黛、赵雷、罗维主演。

1958年4月26日,《貂蝉》于菲律宾第五届亚洲影展获五项大奖,李翰祥获最佳导演。执导侦探悬疑作品《杀人的情书》(又名《卡尔登情杀案》),为李于邵逸夫入主邵氏后的首部作品。

1959,开拍宫闱片《江山美人》,缔造香港开埠以来最高票房纪录,并为台湾地区年度票房冠军,并于五月初于吉隆坡参加第六届亚洲影展获颁最佳影片金锣奖。摄制《儿女英雄传》,乐蒂、王植波主演,是李翰祥唯一的侠情作品。

1960作品《倩女幽魂》,乐蒂、赵雷主演,影片参加1960年第十三届坎城影展竞赛单元。摄制黑白文艺小品《后门》,王引、胡蝶主演,于东京第七届亚洲影展获颁最佳影片及日本文部大臣特奖。

1960-1961规划《倾国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丽华、尤敏、乐蒂分饰古典美人王昭君、杨贵妃、西施、褒姒;后因杨贵妃部分服装、布景预算超出太多,决定分为局部独立作品,并由《杨》片原班人马加拍《武则天》,以消化服装布景;《褒姒》与《西施》因故搁置,《王昭君》则延宕经年,于1964年上映。

1963年《杨贵妃》在台上映为1963年度票房总冠军,并获颁第一届金马奖多项大奖。因黄梅调影片大受欢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总策画,率新进胡金铨、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侪何梦华等四位导演开拍四部彩色阔银幕黄梅调电影,由李监督脚本、服装、布景、道具等。李任总导演,加上朱牧、田丰、胡金铨、刘易士、宋存寿等人分组抢拍《梁山伯与祝英台》,于限期内抢先完工上映。1963梁祝于四月二十四日起于台北上映,创下台北首轮连映六十二日(至六月二十四日),年度票房总收入八百余万新台币的纪录。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届金马奖于台北举办,《武则天》获颁优等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颁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

初冬,李翰祥受国泰及联邦公司支持,成立国联电影公司,李于台湾省电影制片厂租借场地,并另建竹棚赶拍国联创业作《七仙女》,于十二月十九日上映;成立国联演员训练班,并发表公开信给全体学员。

1964,《西施》排除万难,终于在七月二十二日顺利开镜。1965年李翰祥获选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受赠金手奖。《西施》拍竣,片长近四小时,分为上集《吴越春秋》及下集《勾践复国》于十月底上映,首轮收入新台币五百余万,为当年台湾地区第一名。

1966年国联摄制新片《辛十四娘》、《几度夕阳红》、《天之骄女》等。为彻底实现经营电影中国梦的理想,李氏四处觅款筹建影棚,于板桥四汴头建成片厂,第一期工程占地约四千平米,包含一条中原古街、亭台水榭,及两座大型影棚;首部影片是朱牧导演的《凤阳花鼓》。十月三十日第四届金马奖,《西施》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

1967年,国联陷入财务危机。1968年,年前完成的《破晓时分》于二月公映。1969年国联公司名存实亡;国联推出罗兰原著,李氏亲自执导的《冬暖》。李氏为“国防部”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谍报片《扬子江风云》,为台湾地区当年卖座冠军,又获金马奖最佳男女主角、男配角等大奖。

1970年台湾影界发起义务拍片替李氏纾困,摄制四段式影片《喜怒哀乐》,分别由白景瑞、胡金铨、李行、李翰祥四位导演各显身手,动员港台精锐演员甄珍、岳阳、刘明等义务演出。缠身的政治与财务纠纷变本加厉,向来出入海关自如的李氏屡遭出境之难;为中制影片《缇萦》欲赴日本配音乐,尚需厂长梅长龄担保方可成行。

1971年结束《缇萦》后期制作工作,转赴香港,二十三年未曾返回台湾。以新国联的名义继续拍片,将在台未完成的片段组织成以“骗”为主题的集锦片《骗术奇谭》,推出公映后大受欢迎。

1972年摄制《骗术大观》,赵雷、甄珍、孙越等联合主演。再接再厉推出《骗术奇中奇》,亦为集锦片。阔别九年,李与邵逸夫达成默契后重回邵氏片厂,开拍《大军阀》,暖身作品《风月奇谭》,续拍大格局的《北地胭脂》,奠定风月片类型基础。

1973-74年,推出古典文学名著《金瓶梅词话》改编的电影《金瓶双艳》。1975年,规划西太后片集《倾国倾城》、《瀛台泣血》以及描述秦淮河畔、烟雨江南商女悲歌的钜作《南朝金粉》。心脏病发作,基于健康因素,取消《南朝金粉》计划。

1976年完成《瀛台泣血》。1977年,编导《乾隆下江南》,又获金马奖优等剧情片。一圆多年梦想,筹摄《金玉良缘红楼梦》。

1978年病情恶化,接受医生建议赴美动手术,行前决定一偿心愿,秘密北上大陆探亲访友。于北京故宫遇澳门名流何贤,闲谈北上拍片的可能性,加上影人苏诚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等的全力劝说、促成,终于引起李氏赴内地拍片的动机,转至上海后开始规划。年底赴洛城接受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冠状动脉绕道手术。

1979年至大陆拍片之事秘密进行中,题材一再更换,由1976年的“四五运动”改为老舍原著的《茶馆》,再改为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仍旧千头万绪,延至七月,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推动中国与港台及国外合作拍片事宜,李情托苏诚寿、沈寂编写慈禧故事,剧本经中共文化部认可通过,李应邀至北京与长春电影厂签订合约。应东方日报谢家孝之邀,开始在香港《东方日报》上连载回忆录《三十年细说从头》。

1980年长春厂因预算问题于合拍计划中撤手,李不愿死心,再请杨村彬修整苏、沈编成的《垂帘听政》初稿。著中,决定与邵氏续约,摄制《徐老虎与白寡妇》、《武松》等作品,《武松》打虎戏拖延经年,于1982年杀青上映。

1981年摄制《三十年细说从头》。1982年北上拍片事宜抵定,三月成立新昆仑影业公司,并亲自根据苏诚寿、沈寂、杨村彬等人写就的底本重组,准备拍摄《慈禧传》,分为《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同治中兴》、《变法维新》、《八国联军》等五大部分。《火》与《垂》两部分首先动工,八月十日于承德避暑山庄开镜。

1983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为辽宁省中央政协委员。《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完成上映,《火》片于香港缔造千余万港币票房佳绩,《垂》片入围多项香港电影金像奖。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文化部长朱穆之颁给《火》《垂》二片优秀影片特别奖。十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三十年细说从头》第一册,次年续出第二、三、四册。合拍公司更改合约,中止西太后片集摄制计划。

1985年与电视剧合拍公司合作《末代皇帝》计划,以电视电影名义摄制《火龙》。1986年筹拍邓丽君传记电影,因邓之日本经纪人有意见而作罢。1988年十一月起,回忆录《天上人间》于香港东方日报开始连载。

1989年续拍西太后第三部—《一代妖后》(又名《西太后》),以清宫野史秘传为基调,和原订《西太后》片集的方向不同。导演朱延平规划影片《傻龙出海》;此时北京民运愈演愈烈,朱等转求李氏协助未达成默契。1990年《傻龙出海》事件逐渐增温,李成代罪羔羊,无法在大陆拍片,请辞中央政协委员。

1993年几番申请,加上李行等影人热情奔走,六月终于重新得准入境台湾,为筹拍李香兰传记电影招考女演员;年底再度赴台,参加金马奖三十周年颁奖典礼,纪念影展放映四部李氏获奖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施》(删截版)、《扬子江风云》、《缇萦》。

1994年李香兰传记电影筹拍未果,转战美国洛衫矶拍摄侦探惊悚片《情人的情人》。1995年获香港导演会颁赠终身成就奖。

1996年李氏大陆拍片禁令解除,应刘晓庆邀请,开拍四十集电视剧《火烧阿房宫》,大戏九月二日于北京开镜,十二月十七日下午李翰祥开毕《火烧》戏之工作会议,四时二十分心脏病复发,送医后宣告不治,享年七十岁。

1997年,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追赠李翰祥终身成就奖。

个人生活

1945年,就读于北平市立三中二年级的李翰祥,返小苏家屯探亲,奉祖父命辍学成婚。1946年五月三十一日,长女李燕萍于北平出世。

1953年,因拍摄《嫦娥》而走访女主角杨明,进而结识杨之房客张翠英与其女张日雯。与张相恋二十余日,于其生日当天(十月十日双十节)结婚。

主要作品

(以上参考资料)

获第15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室内彩色摄影奖,

第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

第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黄梅调电影从此风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邓丽君也因演唱插曲《访英台》获黄梅调歌曲演唱一等奖

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

第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获第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情节片奖、

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

获第十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第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古装片奖

(以上参考资料)

(以上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李翰祥带着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创造了香港电影史上的奇迹。李翰祥电影的成功更多因素是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历史的审美意识的尺度把握。李翰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他用电影诠释中国历史文化,并表现出儒家传统的泛伦理主义倾向。

李翰祥是香港电影人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型导演,他的电影中充满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意蕴,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之美。李翰祥电影表现出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样式和文化功能。(《电影评介》评)

浏览62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