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简介_个人资料

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洪绶、陈莲子、陈胥岸
别名:陈章侯、陈老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
出生日期:1599年
逝世日期:1652年
职业:书画家、诗人
主要成就:创高古奇骇的人物画风,变形人物画杰出代表 17世纪最具艺术个性的人物画家
代表作品:《升庵簪花图》、《九歌图》等
陈洪绶(公元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年),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浙江绍兴诸暨人。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他的绘画特色是: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而他有意识为木刻家起稿的创作方式,吸取了民间木刻和唐宋绘画的优点,对传统版画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转自君友会王爱君美术文献《陈洪绶》。陈洪绶目前传世版画有九歌、博古叶子、水浒叶子、张深之正北西厢。
陈洪绶祖上为官宦世家,至其父家道中落。出生前,有道人给他父亲陈于朝一枚莲子,说“食此,得宁馨儿当如此莲”,所以陈洪绶出生后,小名即为莲子(晚号老莲),谱名则为洪绶,一名胥岸,字章侯。
陈洪绶幼年即展露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相传陈洪绶四岁时到已订亲的岳父家读书,见室内墙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脚手架,在墙上画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关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老丈人见了,吓得赶紧下拜,并且长期供奉。九岁父亲去世,随蓝瑛(“浙派三大家”之一)学画花鸟。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吴)道子、(赵)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自愧在人物写生上力不及洪绶,并从此立誓不再画人物,曰:“此天授也。”
有一次,陈洪绶在杭州学府里见到李公麟七十二贤石刻像,用十天时间画了一个摹本,人们都说临得很像,陈洪绶听了很高兴。后来他又去临了十天,边临边加以改造,结果人们都说临得不像,而陈洪绶听了却更高兴。不满二十岁时,祖父与母亲去世,他哥哥一心想鲸吞家产,陈洪绶就将自己的一份拱手相让,离家出走,客居绍兴。
在绍兴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深受其人品学识影响。1616年冬,洪绶作《九歌》人物十一幅,又画《屈子行吟图》一幅,仅用两日完成。天启三年(1623),洪绶妻萧山来氏染病亡故,后继娶杭州韩氏。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崇祯十二年(1639)到北京宦游,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以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但由于目睹政权的腐败,当崇祯帝任命他为内廷供奉宫廷画家时,他抗命不就。
崇祯十六年(1643),南归隐居绍兴。明朝覆没后,清兵入浙东,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自称悔僧、云门僧,改号悔迟、老迟,曾自云:“岂能为僧,借僧活命而已”,“酣生五十年,今日始见哭”。一年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相传一位官员为骗取陈洪绶的画,便声称自己有件古画,不知是宋画还是元画,请陈洪绶到他的船舱中去鉴定一下。不料那官员拿出来的不是画而是绢,执意要陈洪绶为他画画。陈洪绶一面破口大骂,一面脱衣服准备往水里跳,弄得那官员只好作罢。陈洪绶性格放浪而好色,试图收藏或收购他的作品的人,竞相到他经常出入的妓院去求画。清军攻占南京时,大将军固山额真从城中抓获陈洪绶,大喜过望,当即指使陈洪绶作画,陈不画,拿刀威胁,也不画;最后用酒和美女引诱才得以如愿。
晚年曾在浙抚“田雄坐,尝使酒大骂”,顺治九年,“跌坐床箦,喃喃念佛号而卒”。一说他“才多不自谋,有黄祖之祸”,被田雄所暗杀,一说是被杭州卢子由所害。逝后葬于绍兴谢墅官山。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体格高大,衣纹细致、清晰、流畅,钩勒有力度,整体效果在仇英、唐寅之上,人称三百年间没有他这样格调的笔墨。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远播朝鲜和日本。陈洪绶一生从事版画艺术,以书籍插图的形式广泛流传于世。他的作品数量很多,流传下来有《九歌图》、《西厢记》、《鸳鸯冢》、《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五种,都由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刻工雕刻,是明清木刻版画的代表作。陈洪绶的著作,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筮仪象解》等。陈洪绶的版画艺术,对清代画家萧云从、任熊等名家从事版画创作,都有着明显的影响。
明亡后,出家为和尚,名悔迟。后来在杭州卖画。他画仕女,装束古雅,眉目端凝,古拙中透出妩媚。曾为《西厢记》等戏曲小说作插图,造型简练概括,其作品有版画《水浒叶子》、《博古叶子》、《西厢记》、《鸳鸯冢》、《九歌图》、《屈子行吟图》以及卷轴画《戏婴图》、《仕女图》、《花卉山岛图》等。藏书亦富于一时,其先人在元末曾建有“日新楼”以藏书,祖父陈奫又建有“宝书楼”。其父陈于朝(1573~1606),尝读书苎萝山西竺庵。著有《苎萝山稿》、《四书简切讲义》、《自得斋稿》。他将先人所有著述及其先人所藏古籍、字画,建有“七章庵”以庋之,俞樾称“七章庵陈氏藏书,遂为越中冠”。著有《宝纶堂集》。裔孙陈烈新(1817~1899),字莼斋,藏书甚丰。
世家出身的张岱交游广泛,但多为心气心意相得者,有前辈学者文人,如黄道周、周懋谷、王思任等,有史学艺术同好如查继佐、祁彪佳等,也有民间艺人夏汝开、彭天锡等,还有身怀精艺居心高旷的鲁云谷、闵汶水等,而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可谓其至交,两人山水共游,艺术合作。
那真是个懂女人、爱女人的画家啊。从他的一些画上题跋,可以知悉他在红楼画舫作画的情景,“辛卯八月十五夜,烂醉西子湖,时吴香扶磨墨,卞云裳吮管……”此等奢靡,胜过天上人间。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里说他,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恭敬敬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有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活脱写出此人可爱的还有清人毛奇龄《陈老莲别传》里的一节,说的是1646年夏天,陈洪绶在浙东被清军所掳,“急令画,不画。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
在张岱晚年坐说昔年盛事的回忆录中,不时出没着一个被他称为“章侯”(章侯是陈洪绶的字,他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号叫老莲)的人的身影,称其为“字画知己”。陈章侯出生于诸暨望族,张系绍兴城内名门之后,一方水土所孕的奇才异趣,再加两人年龄又相去不远,两个青年艺术家很早就开始了密切交往。早年一同读书于“岣嵝山房”,后又多次一同出行访友。《陶庵梦忆》所记“甲戌十月”,两人和众友人一起到不系园看红叶,陈洪绶“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并“唱村落小歌”,张岱则“取琴和之,牙牙如语”,这般的放浪自在,进入新朝苟且偷生的张岱回望往事怎不感怀唏嘘?
出于对友人画艺的欣赏,张岱在他著名的《石匮书》中把陈洪绶列于“妙艺列传”,称他“笔下奇崛遒劲,直追古人”;陈洪绶则这样评价他的朋友:吾友宗子(张岱,字宗子)才大气刚,志远博学,不肯俯首牅下。天下有事,亦不得闲置……言语间皆是惺惺相惜之意。
张岱说,虽然他朋友的画名在生前就已得到承认,并常常炒成天价,“然其为人佻傝,不事生产”,以至顺治九年那年暴毙时竟至无以成殓。看来这些画并没有使他变得富有起来。张、陈都是由明入清,在新政权下一个“披发入山”,一个“剃发披缁”,在心态上都是不折不扣的文化遗民,张岱记录的陈洪绶的四句自题小像:“浪得虚名,穷鬼见诮,国亡不死,不忠不孝”,语间全是明末清初文人的大痛楚。时人记述,甲申之变的消息传来时,陈洪绶正寓居于徐渭的青藤书屋,悲痛欲绝之下,他“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见者咸指为狂士,绶亦自以为狂士焉。”
《陶庵梦忆》的作者还记述了他的好友一次喝高了去追一个陌生女郎的事。说的是1639年,时近中秋,张、陈二人在西湖边的画舫应酬回来,看到月色明亮如许,两人又乘兴划船到断桥,一路饮酒、吃塘栖蜜橘,真个是不亦快哉。途中有一女郎要求搭船,此女“轻纨淡弱、婉瘗可人”本来喝得昏昏欲睡的陈洪绶直如打入了一针兴奋剂,他以唐代传奇中的虬髯客自命,要求此女同饮。女郎竟然也一点不扭捏,欣然就饮,把船上带的酒都给喝空了。问女郎家住何处,她总笑而不答。等她下了船,陈洪绶在后面暗暗跟踪,只见此女身影飘过了岳王坟,就再也找不到了。
我想三百多年前的月色下,陈洪绶是遇到狐狸精了。
陈洪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于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适畅的享受。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清代包世臣将陈洪绶的书法归在“逸品上”,评曰:“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方邵村与周亮工论画时说:“逸者轶也,轶于寻常范围之外,如天马行空,不事羁络为也。亦自有堂构窈窕,禅家所谓教外别传,又曰别峰相见者也。”吴修在《明代尺牍小传》称“章侯书遒逸”。这种“逸”无疑是在审美情趣上受师友黄道周、倪元璐影响,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也,黄涌泉先生分析陈洪绶书法是早年从欧阳通的《道因碑》用功,中年参学怀素,兼收褚遂良、米芾之长,并得力于颜真卿的三表。黄先生大抵是综合从三百年来各家对陈洪绶书法的简识,实质上从“气格”上辨析陈洪绶书画是同调的,因人物画的线描书法是关键所在,如宋徽宗虽创“瘦金体”,也纵然逃脱不了从欧取骨这一法则,杜甫讲“书贵瘦硬方通神”即是此理。陈洪绶的行书为长方的字形,内敛的结体,外拓的撇捺,细劲的笔致,如中宫收紧之波挑、长捺、抛钩等这些都是从唐人写经体中所取法。再则劲峭秀逸的书体用来题款与画面相得益彰,精通其理的赵吴兴一语道破“画法关通书法律”,历代的工笔画题款大致如此,若用肥硕的东坡体题陈洪绶画款岂不笨拙而使画面主次不分。反之,若徐渭的大写意画用瘦硬劲秀的书体题跋明显“失调”了,所以画家笔法必然与其画同调,亦即书法是为画法的用笔与题跋相辅的,鉴定古代书画从画法与题款的笔法来分析也是关键所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大千造假“四僧”蒙骗了世人,而其作伪金农与陈洪绶两家题款解决不了,他自言因金农“金石气”的气格高古无从落笔。而陈洪绶的假款相传为研究陈洪绶的谢稚柳所为,当然这一公案谢先生并未认可。
陈洪绶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版画方面。明代至清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代,尤以萧云从、陈洪绶两位主持画坛的大家之作为最。萧的传世木版画以山水为佳,而陈洪绶则独霸人物画坛。
陈洪绶所作版画稿本,主要是书籍插图和制作纸牌(叶子)用,著名的有《九歌图》及《屈子行吟图》十二幅,《水浒叶子》四十幅,《张深之正北西厢》六幅,《鸳鸯冢娇红记》四幅,以及他逝世前一年所作的《博古叶子》四十八幅等。1638年,来钦之的《楚辞述注》付梓时,陈洪绶的《九歌图》被作为插图,付诸木刻,影响极大。他所创作的屈原像,至清代两个多世纪,无人能超过,被奉为屈原像有经典之作。
《水浒叶子》是陈洪绶二十八岁时,花费四个月所作的另一组版画精品。陈洪绶在这套《水浒叶子》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从宋江至徐宁凡四十位水浒英雄人物。陈洪绶大量运用锐利的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十分强烈,能恰到好处地顺应衣纹的走向,交代人物的动势。线条均较短促,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这套图一出世,不仅民间争相购买而且博得了一班文人画友的交口称赞。
明末,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遍传天下,以致后世绘写水浒英雄的画工很难脱出他的范畴。
《西厢记》是陈洪绶给书籍作插图最多的一种,流传有张深之的《正北西厢》、李吉辰本《西厢》及李卓吾《评本西厢》三种。张本的六幅插图中,第一幅为莺莺像,其余直接描绘原作内容有《目成》、《解围》、《窥简》、《惊梦》和《报捷》五幅,出色地表现了陈洪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博古叶子》(图2)是陈洪绶去世前一年所作。由陈洪绶的好友、明末徽派最著名的刻工黄建中所刻。这套图共四十八幅,黄建中的精湛技艺,与陈洪绶的设计堪称珠联璧合,忠实地展现了老莲晚年的画风和精神状态。人物造型和线条要比壮年期高古,人物头大身短,显得颇有稚趣,线条布置愈趋自然、散逸、疏旷,不像壮年期那样凝神聚力,细圆而利索,但更加苍老古拙,勾线也十分随意,意到便成。其人物及笔墨的舒缓状态,达到了中国传统文人审美的最高境界。
曾经一度出家的陈洪绶,对于道释图像也多有涉足。《无法可说图》画一罗汉,高鼻深目,面颔奇异,手把藤杖坐在顽石上。罗汉耳孔穿环,嘴唇微启,似乎正在向面前跪拜之人说法。这一跪拜的人形貌也颇奇异,神态专注而虔诚。人物造型很可能受五代禅月大师贯休的影响,并经陈洪绶特有的变形处理,古朴率真。《观音像》是他晚年的另一幅佛画精品。图绘一男相观音,身披白衣袈裟,手执拂麈,端坐菩提叶团上。细眼长眉,方面阔耳,雍容大度。其风格状貌,一如论者所谓“躯干伟岸,衣纹细劲清圆”。画面上方以一半篇幅书《心经》,字体劲秀,末署“云门僧悔病中敬书”。
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入“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鲁迅早在壮年就着手于陈洪绶作品的搜集,晚年还预备把他的版画介绍出来。这一切,都说明了陈洪绶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一、在中国美术史上,独立创作一组个性极强的历史人物而达到特殊效果的,《水浒叶子》是显著的里程碑;
二、夸张的人物造型是基于深刻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他的想象力在此显示出极强的说服性,叶子成为他人物画作风的有力说明,而且解释了为什么对后世有如此大的影响;
三、他利用各种作画技法适应不同题材,如用折笔或粗渴之笔表现英雄、细圆之笔表现文士美人、用游丝描表现高古,成为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陈洪绶一生秉性孤傲倔强,吞恨而终。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作品集。
张庚:(洪绶)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吴道子)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矣。(《国朝画征录》)
唐九经:章侯生不满六旬,其笔墨凡四变,少而妙,壮而神,老则化矣。其变也大率十年一转,兹其由少而壮,出妙入神之时也。(《陈洪绶花鸟扇》)
朱彝尊:盖绘事本天纵也!
鲁迅: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陈传席:陈洪绶的画是当代所无,前代不能笼罩,后代亦难以企及的。(《陈洪绶》)
徐书城:明末清初之际,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审美趣味的变革,始于徐渭和董其昌,成于陈洪绶。他们把“笔情墨趣”进一步从所描摹的物象上独立出来,前提条件是先要把所描摹物象的本来面貌加以“变形”的艺术处理,遂有意识地背弃了写实的因素。这种造型奇特的艺术风格,在陈老莲的作品中(特别是他的人物画)表现得尤为鲜明突出。
高居翰:他是中国最辉煌的大画家之一,当然也是继李公麟之后,最伟大的人物画家。
轶事典故
白壁作画
陈洪绶四岁那年,到亲戚家的私塾里念书。有一次,亲戚因有事外出,对家童说:“墙壁刚粉刷好,别弄脏了。”就在亲戚离开后,小洪绶走进了这间房子,他觉得在这高大的墙壁上画些什么会很好看的。可是因为家童在旁看守,是不允许他这么做的。 “小哥哥,你为什么不去吃饭呢?你放心好了,我不会弄脏的。”小洪绶说。
家童听后就放心地吃饭去了,陈洪绶这时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尊不知在哪里看过的关公像,于是三下五除二地拿起笔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当家童看到这情况时,因为怕主人回来把他打一顿,吓得嚎啕大哭。
后来,陈洪绶的亲戚知道以后,以为是关公显灵,不仅不怪罪陈洪绶,反而又是下跪又是作揖,并从此就把这间房子作为供奉神像的地方。
作品名称创作年代收藏情况
《晋爵图》早期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泄图》1624-25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喜上眉梢图》1627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杂画图册》中前期北京故宫博物院
《水浒叶子》1633
《乔松仙寿图》1635台北故宫博物院
《荷花鸳鸯图》中年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
《宣文君授经图》1638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黄流巨津图》晚于1644北京故宫博物院
《蕉林酌酒图》1649天津艺术博物馆
《梅花书屋图》1649安徽省博物馆
《雅集图鉴》1649上海博物馆
《踏雪寻梅图》上海博物馆
《仿赵千里山水》北京故宫博物院
《夔龙补衮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梅花山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仙人献寿图》1649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
《梅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老子骑牛图》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龙王礼佛图》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升庵簪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咏梅图》南京博物院
《玉堂柱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秋林策杖图》1650
《春风蛱蝶图》1651上海博物馆
《归去来图》1652美国檀香山美术学院
1599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岁明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七日或十七日(戊戌十二月五日起,为公历1599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镇长阜乡长道地。父陈于朝二十七岁。母王氏二十四岁。兄陈洪绪六岁。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4岁是年,就塾萧山来斯行家,作巨幅关羽像于壁。
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9岁五月十八日,父陈于朝殁,年三十五岁。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10岁是年,与兄洪绪读书涉园前之搴霞阁,并至杭州学画。濡笔作画,钱塘画家蓝瑛、孙见而奇之。数摹杭州府学宋代李公麟所绘之《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圣贤图石刻》,改变其法,易圆为方。
1609年(明万历三十七年)12岁约此时,作《乾坤交泰图》(浙江省博物馆藏)。
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14岁是年,悬画市中,立致金钱。
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15岁十二月二十日,为胡锦石、机石兄弟之母作寿图、寿文。
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岁七月初七日,祖陈性学殁,年六十八。
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17岁或于是年娶妻萧山来氏,并侍妇翁来斯行先生几杖。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18岁二月十三日,母王氏殁,年四十一岁。
秋,作《无极长生图》于广怀阁。约此时,离家僦居绍兴,师事刘宗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9岁八月,画高士人物扇(故宫博物院藏)寄岳父来斯行为寿。
冬,在萧山松石居和来风季一起学《离骚》,并拟李贺体为长短歌行,烧灯相咏,风季取琴作激楚声。因作《九歌图》,始《东皇太一》,终《礼魂》,又画《屈子行吟图》,共十二幅,凡两日而就。
约是年,于来斯行之槎庵为萧山徐也赤作《水浒叶子》(白描)。
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20岁是年,读《华严经》,寝食皆废。
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21岁是年为诸生。督学索画,勿与。此时嗜酒学诗,并喜习草书。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22岁是年,曾住在杭州法华山翻阅佛经,并写飞白竹数种。李流芳题曰:小净名(陈洪绶别号)醉墨。后为权要得之,传于关中。张道民以白马易之。
画摹古册(美国翁万戈藏)。
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23岁正月二十九日,为山阴友人陈至谟画《准提佛母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三月,在杭州西湖岳坟应名妓董飞仙之请,画莲花图并赋七绝。是年,曾游杭州灵鹫寺。约于此时结识李流芳。
1621年(明天启元年)24岁是年乡试失利,功名不得意。
1622年(明天启二年)25岁二月,作设色桃花扇面,赠沈相如出守武陵。
1623年(明天启三年)26岁春,妻来氏卒。第一次北上,游天津,得诗数百首。至北京,甚穷困。
1624年(明天启四年)27岁春,在京得病,逾五六月始渐愈。后南返诸暨。八月,为锦城社兄作墨梅图。九月二十五日,赏红叶于诸暨苎萝山。此时,与周亮工订交,数同游诸暨五泄山。秋冬间,至杭州,与赵介臣、颜叙伯、卓珂月及张岱兄弟读书于杭州灵隐韬光山下之岣嵝山房。此时,继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氏女。十一月,为璧生作山水人物扇面(故宫博物院藏)。冬,何实甫到金陵,舟次丹阳,赋诗送别。
1625年(明天启五年)28岁春,萧山来风季过访,吟诗唱和。十二月三十日,长子义桢生。约此时,作《水浒图卷》,凡四十人。
1626年(明天启六年)29岁二月初,在萧山来风季家住半月归。夏秋间或在杭州,写佛西湖南岸。八月二十六日,制序贺来斯行六十寿辰。是年。为豫安居士作《岁朝清供图》,未竟。
1627年(明天启七年)30岁正月底,于诸暨牛首山永枫庵读书。五日后,以访社友入城,遂留试。六月试毕归故里,旋渡江至杭州。此时,代来斯行作《寿太母范夫人七十序》。九月,诗邀孟称舜游西湖。十一月八日,与叔贶生、铭、面之等游永枫庵,作《游永枫庵记》。十一月中,在杭州为杨生作《古木秋天图扇》(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于清响斋。
1628年(明崇祯元年)31岁正月十八日,次子峙桢生。六月,为豫庵作人物山水册十二幅。冬,雪夜醉后为友人画水仙于读书处。
1629年(明崇祯二年)32岁九月,与朱士服、王子、吕吉士、赵介臣、孟称舜等水嬉二日,醉后为朱士服书旧诗。十二月,画凤尾墨竹(上海博物馆藏)于清泉草亭。
1630年(明崇祯三年)33岁三月二十一日,三子楚桢生。五月,涉园构成一堂、一亭(醉花亭),并穿二池,但因奔走功名,不得坐。清夏,摹元代李东书阁壁上所画墨竹一帧。八月应试,榜发未取,愁栖杭州,兄洪绪为招亲友相陪,并买酒买舟以宽慰。秋,在杭州为李廷谟(告辰)《北西厢》题词、写跋并作《莺莺像》插图。暮秋,为单继之画绢本山水一幅于醉花亭。冬,作人物一幅,贺张平子卜居。十二月,为季方社弟作《岁寒三友图轴》于玉树轩。
1631年(明崇祯四年)34岁二月三日,同宗兄陈庚卿因奉母故,卖田入国子学,写序赠行。
六月,始坐故里醉花亭。后应萧山来咨隆请,作《来鲁直像》、《来鲁直夫人行乐图》。霜降后五日,代来斯行书《鲁直弟小像题赞》。
是年,续成二十九岁所作之《岁朝清供图》。
1632年(明崇祯五年)35岁是年秋日,第二次北上入京。夜泊横市,有诗寄内。在京与倪元璐等人交游,纵酒谈诗。
1633年(明崇祯六年)36岁是年春离京南归,作《蕉石图》并赋诗辞别倪元璐。倪氏有五诗和之。至河西务关,因倪诗嘲其隐事者,复寄五诗答之。三月,作《花鸟画册》十开(上海博物馆藏)。四月,岳父来斯行卒,年六十七岁。中秋,作《湖石蜀葵凤仙图》。十月,作《松石罗汉图》。十一月,作绢本《山水人物》立轴于起馥楼(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是年,邀赵公简,相与读书习经于溪上小庐。年终,送其返乡。赠赵介臣《长松高逸图轴》。
1634年(明崇祯七年)37岁五月初一日,四子儒桢(即陈小莲)生。五月,作《静香书屋记》。秋九月雨中,作《林壑泉声扇面》于借园(上海博物馆藏)。十月,与张岱、曾鲸、赵纯卿等人集会于杭州西湖“不系园”(舟名)中,极文会歌舞之乐。其间为赵纯卿画古佛,并唱村落小歌,张岱取琴和之。
1635年(明崇祯八年)38岁年初,病目二月。春,作《乔松仙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四月初七日,赵公简生日,集众亲友合钱觞于枫溪,并赋诗赠之。四月,应来彭禧之请,为岳父来斯行作传。五月十六日,五子芝桢生。十一月初一日,与社友采菊赋诗于溪山,应善至三叔嘱,写《冰壶秋色图》(真迹不传,伦敦英国博物馆所藏为伪本)祝开翁老伯寿。
1636年(明崇祯九年)39岁九月十一日,酌于绍兴祁彪佳家,观演《拜月记》。席半,游寓山,及暮乃别。十二月,作《三星图》于焚香馆。
1637年(明崇祯十年)40岁五月二十日,六子道桢生。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41岁正月,作《寿者仙人图》于道藏楼。四月,为周臣社弟画扇(武汉市文物商店藏)。八月初二日,作《宣文君授经图》(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祝姑母寿。十二月,来钦之《楚辞述注》付刻,以先生十九岁所画《九歌图》作插图,先生为之书序于善法寺。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42岁八月十三日,与张岱醉酒杭州西湖断桥边。秋,摹宋代李公麟《乞士图》。十二月,代马权奇书《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序》于杭州西湖定香桥畔,并作插图六幅。腊月,为孟称舜《节义鸳鸯冢娇红记》题签、评点、制序,并作《娇娘像》插图四幅。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43岁约是年正月,第三次沿运河北上至京。
二月,在北京临丁云鹏《祖师待诏图卷》。五月,跋友人画于公浦之来章馆。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44岁正月十五日,得内府散出之《吴草庐先生外集》,撰《买书记》志慨。二月,作《芝草图》。五月,应朱兆柏请,为亡友钱受益作《真佛图》。九月,作绢本山水于京师选佛场中。是年周亮工谒选京都,与金堡、伍瑞隆结诗社。先生雅好亮工诗,遂成莫逆交。
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45岁四月十一日,兄陈洪绪殁,年五十岁。约是年,挟策入赀为国子监生,试辄高等。作书上刘宗周。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46岁二月十三日,刘宗周受谴离京,赋诗赠别。三四月间,召为舍人,使临历代帝王像,因得纵观内府画,艺事益进。与顺天崔子忠齐名,时称“南陈北崔”。后被命为内廷供奉,不拜。此时名声蜚然,公卿均以识面为荣,得其片纸,珍若圭璧。七月,接家书,遂慨然离京。在天津杨柳青舟中作《饮酒读骚图》。至扬州,娶胡净为妾。
是年,诸暨故里重修陈氏家庙,为撰碑文。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47岁约春夏间,僦居绍兴青藤书屋。闻知国变,哭泣狂呼,见者咸指为狂士。九月,王(紫眉)、王素中劝应南京科举,先生赋诗辞之。
1645年(明弘光元年)48岁正月初四日,大雪,感赋五律六首,抒离乱之痛。二月,作《杂画册》于绍兴龙山。五月初五日,在青藤书屋为柳塘王盟兄作《钟馗像》。五月十五日,与赵伯章至祁彪佳家告以国事。六月二十二日,王毓蓍投柳桥河死,赋诗志哀。此时,在张岱家侍饮鲁王(朱以海),王命画扇,以醉酒不能提笔。鲁王征为翰林,隆武帝(唐王朱聿键)亦遣使以御史召,皆不赴。时马士英以重礼求一见,闭门拒之。秋,在杭州西湖长桥“宛在”(舟名)中作《雷峰西照小景》。
1646年(明鲁监国元年,清顺治三年)49岁正月十五日,画花鸟屏之一于杭州苏堤定香桥畔。三月底,为友人作《葛洪移家图》。四月,为全叔盟长兄作山水轴于钱塘舟中。五月,自画弥勒佛像供养,并书观世音菩萨偈。五月底,清兵下浙东,因拒画险遭杀害。六月,避乱山中,自灵鹫寺至绍兴云门寺,剃发为僧,改号悔僧、云门僧等。夏秋间,将四子儒桢(小莲)为其集录诗稿,展阅裁删,定名为《宝纶堂集》,寄请诸暨西安乡江藻村王指正。九月九日,老友朱之(集庵)携子来访,饮酒赋诗,抒发感慨。九月底,移居薄坞。此时,赋诗为陶去病题祁彪佳遗砚。冬,作《杂画册》。除夕,自序《避乱草》于秦望之竹楼。
是年,离乱多感,作诗文颇多。
1647年(清顺治四年)50岁正月初七日,访祁奕远于蒋氏山庄,和奕远所赋新诗。三月,移家绍兴卖画。此时,张名子赠米,书诗报谢。四月,续画花鸟屏之一于山阴讲堂。十二月十八日,孙昭(次子峙桢子)出生。是年,晤王于商道安之珠园。
1648年(清顺治五年)51岁正月初八日,作《枯木竹石图》于张墨妙之高寄轩。八月,在诸暨故里无见阁作《松溪高士图》。是年作《松石图》。与毛奇龄相识。
1649年(清顺治六年)52岁正月,寓杭州吴山。作《西湖垂柳图》,题《独步》诗于其上。春,为石友作人物扇。九月,应马白生请,为其友人所著《生绡剪》封面题字。十一月,为南生鲁作《四乐图卷》,命弟子严湛、四子儒桢设色。
1650年(清顺治七年)53岁四月四日,应林仲青邀,与友人在眉舞轩作送春雅举,画观音大士一躯。五月,周亮工北上过杭州求画,勿得。此时,为纪南盟兄作《秋林晚泊图扇》。六月,在林仲青所,为周亮工作《陶渊明归去来辞图卷》。七月,与胡秋观游净慈寺、烟霞洞、石屋洞、玲珑庵,登南高峰写佛菩萨,归观盂兰盆会。秋,作《斗草仕女图》于护兰书堂。作《折梅仕女图》、《李白宴桃李园图轴》(美国翁万戈藏,临摹本)于林仲青之眉舞轩。此时,与胡秋观游高丽寺,见东坡像为风雨侵蚀,集资别构一室安之。因《生绡剪》引起风波,触怒卢子由,请戴茂齐辩白。十月二日,跋赵孟《东土第一祖像图卷》。十一月,将《陶渊明归去来辞图卷》寄周亮工。
是年,得知向老友索观未果之元代王蒙(字叔明)画,已悬于一富翁家,慨然作《王叔明画记》。
1651年(清顺治八年)54岁春,因卢子由穷究《生绡剪》,被迫写了《辩揭》。此时,作人物轴于定香桥畔。四月,与姜廷(绮季)游西湖及吴山。为林仲青作《溪山清夏图卷》。七月十五日,为自作诗集(姜廷手录)写序于杭州吴山火德庙之西爽阁。作《三处士图卷》(美国翁万戈藏)送姜廷之扬州。八月,作《辛夷花图轴》于眉舞轩。八月十五日夜,酒醉西子湖,让吴香扶磨墨、卞云裳吮管,为沈颢作《隐居十六观图册》。九月,得文徵明画一幅赠戴茂齐。后数日,丁良卯(秋平)之子病笃,先生借戴茂齐一金以资汤药。此时,据汪南溟所辑古代人物标目题赞作《博古叶子》四十八页。十月,将《博古叶子》赠戴茂齐。后因购米向戴茂齐借一金,作《春风蛱蝶图卷》酬之。此时,在菜根书馆作《陈治庵老人卖药缘起》,并绘《黄帝素问图》、《神农尝药图》。是年,周亮工入闽,途经杭州,十一日中先生为作大小横直幅四十二件。为杨犹龙作画数幅。
1652年(清顺治九年)55岁年初二,从杭州乘舟归绍兴。正月初七日,在绍兴罗坟陈鹤故居曲池,作《壬辰人日过曲池,叔翔属书壁》诗,有“曲池七日第三回”句。是年,画《白描罗汉卷》;又画《西园雅集图卷》,未竟,或为绝笔。与昔时交友流连不忍去。一日,趺坐念佛号而卒,享年五十五岁。葬绍兴谢墅官山岙横浜岭下。
【梁湖见归舟】
归棹如云驶,须臾过九潭。
但看风色好,几日到江南。
【强饮】
山东山极少,况复障黄尘。
多买他乡酒,如逢故国人。
【寄林事声】
闻尔歌狸首,吾将挟素琴。
梅花开未落,不欲别山阴。
【小雪】
小雪连朝雪,来年大有年。
人情惊盗贼,天意乐耕田。
【寄王予安】
深山古涧里,日日老梅开。
醉后常相忆,君从驴背来。
【梅墅舟还】
流水唱酒船,归梦经南浦。
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家人莫酿酒,予不庆新年。
怕将新日月,来照旧山川。
【故山】
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
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难忘生长地,痴想太平时。
万念俱灰冷,一归梦未衰。
【寄何大】
何村真隐地,山涧尽深情。
花水乱流急,禽虫相语清。
幽奇惭未讨,高旷惜初行。
万坞茶香日,当来问巨觥。
【寄自超】
自超曾约我,必过小庵来。
竹下当茗饮,枫间把酒开。
扣门闻远出,坐水久低回。
尚复相期否?此诗故一催。
【孟夏晨坐】
野旷风轩静,江深水槛浮。
佳人看弄棹,稚子学垂钩。
柳拂翻黄鸟,荷披散白鸥。
闲心与逸兴,长夏得淹留。
【南山】
南山多大木,十存一二焉。
木乎吾与尔,值此鼎革年。
陵树闻已尽,墓木安能全。
日日望解甲,旄头正当天。
不如同木尽,免我百忧煎。
此身勿浪死,湖山尚依然。
小债偿未了,楮素满酒船。
【过夏镇】
舟发夏镇口,褰裳入荆棘。
荒井与废墟,眷兹长叹息。
耆老从东来,自言南粤客。
狗鼠纵横时,亲见为言悉。
天下货利渠,舟车相络绎。
宝玉共锦绣,金银铜铁锡。
礼乐颇不知,风土事藻饰。
安堵数百年,卒然遭盗贼。
红巾起南山,白挺乱山北。
居民尽脆弱,又不避寇敌。
一朝下东来,凶悍过蛮貊。
大车载糗粮,小车载金帛。
壮者逼使降,不从即遭磔。
妇女与老弱,肝脑涂矛戟。
斩掠无孑遗,举火烈居宅。
膏血相溯流,手足交撑藉。
贼去禽兽来,积尸恣所食。
鸟雀争肝肠,豺狼噬胸腋。
白日断车马,暮夜啼魂魄。
所亡幸免人,成群觅亲戚。
时见荷锄畚,号泣掩遗骼。
肢体多不全,腐烂更难识。
或有埋一头,或有葬半额。
亲骸未能得,呼天相踊躄。
有绳悬树死,无绳即触石。
悲风动地来,腥臭遍阡陌。
日月惨无光,山川云气黑。
同是覆载人,胡独罹祸厄。
君子听所由,皆由人不德。
前年大饥馑,州县尽捐瘠。
此地独有秋,奈何弗珍惜。
女妆无玫瑰,虽华心不怿。
男服非文绣,虽美体不适。
肥牛与美酒,筵会无朝夕。
风俗变淫奢,罔有能启迪。
天遣彘育人,址震又星鶂。
奈何弗悛修,非命毙锋镝。
君子幸毋忘,以此训邻国。
天命无僭差,刍荛可采择。
长揖谢耆老,归来泪沾衣。
【山居】
小乱入城好,大乱入山便。
在昔用斯语,于今则不然。
盗贼满山时,岂能此独全。
父老为我言,此地久安眠。
万山拥我后,千山护我前。
灌木万余株,清流绕其边。
曲径十余里,危石悬其巅。
不惟山田好,又有万竹焉。
有麻垂如丝,有栗果如拳。
有梅匝茅屋,有兰可成阡。
相见皆古人,不分愚与贤。
亦少衣冠人,岂复肯守钱。
其风不凋薄,或可免颠连。
吾将携妇子,酿酒乐尧天。
诸子渐长大,课读兼课田。
斫竹学织帘,读书功不捐。
无米拾橡栗,聊以续炊烟。
探奇既有梅,采药将学仙。
佩此王者香,一抚猗兰篇。
【湖上】
厌听楼船杂管弦,耳根清净小西天。
朝朝暮暮闲亭子,满耳松风满耳泉。
【醉中书怀】
青山到处便成家,不得出门每自嗟。
若得西湖桥畔住,妻儿杨柳共桃花。
【寄周元亮】
一日不见三寄书,那能一别一年余。
梅花两度不易得,钱塘月色今何如。
【闻莺作】
后园大树五六层,摇落黄鹂三四声。
可怜凡鸟乱鸣起,尚有几声听未明。
【画扇与鲁伯芬】
白鸥绿渚可人怜,拣个清秋剌钓船。
不惯见人飞远避,波声隐隐没寒烟。
【谢张大寄紫白丁香花】
乱系丁香寄晚春,紫颦白笑惜流人。
应从花影寻佳梦,深见湘君登白苹。
【蓝太常席上】
醉卧天涯酒百杯,更添翠袖一双催。
客中但得如今日,不枉秋风瘦马来。
【怀沈素先】
沈郎腰似隋堤柳,载得春愁此独多。
野棠开尽春工歇,倒挂黄鹂唤睡魔。
【舟次德州寄答潘十三通判】
此去神京八百里,明朝千里路漫漫。
须知尺素当疏阔,乞把来书反复看。
【卧病团娈居】
浪游已倦足将禁,耐得风尘雨病侵。
书看稗官何费力,诗删旧句有名心。
小轩容膝闲情广,疏竹栖人幽趣深。
日望天晴能杖履,二三酒伴踏长林。
【云门寺九日】
九日僧房酒满壶,与人听雨说江湖。
客来禁道兴亡事,自悔曾为世俗儒。
枫树感怀宜伏枕,田园废尽免追呼。
孤云野鹤终黎老,古佛山癯托病夫。
【怀朱集老】
酒泉太守老醉翁,养和药囊半疏桐。
怵之以死耳边风,自言不死化痴龙。
雪夜月夜呼巴童,倾杯复碗四五通。
刀槊杀声满虚空,蹑蹻刺天之危峰。
背负鸱夷无戚容,持螯牛饮眠高松,吾怀此老吾欲从。
【如梦令】
瓢笠春行无几,望断桃花流水。彻夜雨潺潺,到天明晴矣。
梦喜!梦喜!又是花朝晴起。
【长相思】
病起迟,懒起迟,蜂子排衙叫午鸡。床头改旧词。
趱归期,办归期,忽值精神恍惚时,归期定复移。
【菩萨蛮】
小姑居处朱楼起,乌啼声隐杨花里。香气出罗衣,能留蝴蝶飞。
远山青可见,绣领遮团扇。小立看鸳鸯,心怜浴故双。
【更漏子】
一重山,一重水,有甚别离情思。开扇面,展屏风,丹青都是侬。
杭州客,并州况,吴越两山相望。茸母发,豆娘飞,望侬还浙西。
位于鉴湖镇官山岙村东南300米。墓坐南朝北,墓丘方形,边长3.4米,高1.6米。四周围以条石,上覆黄土,正面横置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月裔孙允绅立“明翰林陈章侯公暨德配来氏宜人韩氏宜人合墓”石碑。墓前设长方形祭桌,下置方形拜台。1987年重修。
位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原新枫乡)陈家村。故居旧名“宝纶堂”。宣统《诸暨县志》:“宝纶堂在忠勤堂(陈洪绶曾祖父明扬州参军陈鹤鸣故宅)右,老莲先生故居。”旧有团栾居、搴霞阁、写经轩、曼殊室、七樟庵、借园、遗楼等,今尽圮。仅石柱础、石坪与水井尚存。
旁有三间三进硬山造平屋,俗呼“光裕堂”。光裕堂为陈洪绶曾祖、明扬州府参军陈鹤鸣所建(据光绪《诸暨县志》记载:“光裕堂,陈鹤鸣建。鹤鸣子广东布政使陈性学著有《光裕堂集》。”),1984年公布为诸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九八年一月,诸暨市文化局和枫桥镇人民政府出资重修光裕堂,并立光裕堂重修碑记。碑,青石质,须弥座,高170厘米,宽80厘米。碑额与碑文皆楷书阴刻。工程历时半年,耗资十七万元。重修的光裕堂坐落于宝纶堂东,平屋三进。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