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纯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生于湖南长沙,革命人士,1923年参加革命,她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一纯

别名:李崇英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99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1984年5月17日

李一纯,原名李崇英,

1899年2月28日生于湖南长沙。

1923年参加革命,先后在广州农讲所、黄埔军校、武汉农讲所担任教员。

1925年在上海经向警予介绍入党。

1925年10月,受组织委派同李立三、蔡和森、向警予等人前往莫斯科,参加1926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在当地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六次执委扩大会议和赤色职工国际会议。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回国投身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任大会记录。

大革命失败后,长期坚持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后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到达延安。

此后,李一纯得到党组织的妥善安排。先后在延安鲁迅师范学校、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北戴河中直疗养院、北京中直机关等单位工作。

1968年起遭受“四人帮”迫害被下放到江西农场劳动改造长达十年之久。

1978年获平反昭雪。

在长达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1984年5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长女:杨展,抗日烈士。

长子:李人俊,著名冶金行业工程师。

次女:蔡转,著名脑神内科医生。

次子:蔡霖,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

幼女:李吉提,著名音乐教授。

“我要很好很好的红颜色”

——记李一纯同志

1984年5月,在北京前三门一间普通的楼房里,一位85岁的老人处于弥留之际,她在喃喃地说:“我走了,我走了,我要很好很好的红颜色……。”她,是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她,同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同战斗过,虽然从未担任过领导工作,但她照样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位老人,就是李一纯同志。

李一纯生在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五四运动以前的长沙,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纯就读的周南女校革命活动十分活跃,生性娴静的一纯在这个巨大的革命洪流中成了一名积极分子。她与杨开慧同志交谊深厚,有机会在杨昌济先生家中,听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志纵论天下,评古论今,切磋学问,深深被他们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所感染。1923年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党所领导的革命道路。她在安源煤矿搞过工运;在武汉、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当过教官,搞过农运;在上海搞过妇女运动。1925年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的革命足迹遍及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香港等许多地方,可她做的大量工作却是为党掩护机关,保管文件,当内部交通,为党的重要会议作记录等等十分具体的工作。她经手过大量的中央绝密文件、大批党的经费,更接触过我党不少杰出的领袖人物,却从来没有泄露过党的机密,出过什么差错。

1937年底,她刚从国民党的监狱中出来就奔向延安,先后在鲁迅师范和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任教,以极高的政治热情为那些长征过来的“红小鬼”和边区的工农干部补习文化。

解放后,她在中直育英小学当协理员。她认识不少中央负责同志,却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去找过他们,只有一次例外,她为了要求到马列学院学习,去找毛主席。她对毛主席讲:“我参加革命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有机会系统学习马列主义,现在全国解放了,我想去学习。”那时她已经五十多岁了,毛主席深知她经历的坎坷,身体又不太好,关怀地劝她不必要求自己太苛刻,可是她坚持要学,毛主席说:“去找少奇同志吧,他是校长。”少奇同志理解她的心情,还鼓励她不要怕人笑老,她成了当时马列学院年纪最大的一名学员。她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在马列学院“啃”了几年经典著作。

李一纯不仅要求自己很严,也教育孩子艰苦朴素。1966年,她的小女儿吉提结婚,当妈妈的什么也没给他们买,被褥都是平时用的。当时她同小女儿只住一间房子,她对女儿说:“你爱人在部队,每年回家探亲,借一间客房就行了,何必麻烦组织?”晚饭时,小夫妻从结婚登记处回来,一家人到机关食堂打了两个菜,下了点挂面,就算庆祝过结婚了。热心的长征老干部王德银闻讯送来了一束花,说:“李大姐阿,你的小女儿结婚都不作声,也太简单了。”一纯同志笑着回答:“我们过去还不都是这样,只要组织承认,就是合法夫妻了,还搞什么俗套!”说完,两位老人都笑了。

十年内乱,对李一纯这样的老革命来说,也是一场考验。她挨打、挨斗,肉体上的痛苦倒是很快忘了,但精神上的痛苦却是很深的。当她听说陕北老区人民生活很苦,看到一些老工人,劳动几十年,还与大儿大女挤在一间小屋住时,她的心情十分压抑,她对女儿说:“我追随革命一辈子,就是想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好起来,没有想到,解放几十年了,有些地方人民的生活还这样苦,我听了很痛心。”

打倒“四人帮”后,她忙碌起来,天天拿着放大镜,看报纸、看书、学习中央文件。她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搞党史、工运史、农运史、妇运史的作者、编辑以至作家、导演、演员提供毛主席、少奇同志早年活动的情况,讲述蔡和森、杨开慧等烈士的革命事迹。无论是介绍哪一位领袖或烈士,她都充满着崇敬之情,但人家一问到她自己,她总是莞尔一笑,说:“我不过是作了一点具体工作”,就再不作声了。

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应该说是宁静的,蔡转、蔡林和吉提都在大学任职、任教了,孙儿们也都长大了。老同

志劝她:“李大姐啊,你八十多岁了,也该休息休息,到全国各地玩一玩了!你的不少学生都是大人物了,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接待你的。”可是她说:“玩?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真是这样,她平时除了看病外,从不要车,她说:“不工作了,还给组织添麻烦,不好。”在她病重时,她给儿女的遗嘱中写道:“我恐不久于人世了,望你们努力为人民服务,把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做革命先烈的好后代。”她要求丧事从简,“外地子孙一定要坚守岗位,不要来京奔丧。”当她追求着“很好很好的红颜色”离开人世以后,小女儿为妈妈缝制了一面红旗,覆盖在她的遗体上……

作者:翁开望

中共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罗绍志载自《妇女》1985年第7期

杨开慧怀念李一纯诗

杨开慧的手稿中,有一首五言诗,是1928年10月写的,题名《偶感》,怀念战斗在井冈山的毛泽东同志及李一纯等几位交谊深厚的朋友。诗如下:

偶感

天阴起溯[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沪有一纯姊,思伊展我怀。能识我衷肠,能别我贤愚。……良朋尽如此,数亦何聊聊。念我远方人,复及数良朋。心怀长郁郁,何日复重逢。

解析:

诗的第一段,开慧思念丈夫毛泽东的真情,溢于言表。从“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两句看,这首诗应是写于1928年农历10月下旬,这年农历的10月下旬是公历12月的上旬,从24个节气看正处于“大雪”前后。在湖南的长沙地区,只有这个时间刮起的呼呼北风才会有刺骨的寒冷。诗中提到的“足疾”,是指秋义爆发前夕,毛泽东从长沙送开慧回板仓时引发的脚病,时过一年,当浓寒刺骨之时,触景生情,开慧自然又念及此事,由此想到远方的亲人一定是在恶劣的环境中备尝艰辛而心潮起伏。

诗中写到的“一纯”,系李一纯,年龄比开慧略大一二岁,原与开慧同在长沙周南女中求学,后来成为杨开慧的嫂子。远在1917年的秋天,开慧送给李一纯两册精装的诗韵,李一纯买了两盆菊花并作诗回赠。杨开慧和诗答谢:“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

逝世讣告

新华社北京1984年5月23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离休老干部、老党员李一纯同志因病于5月1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李一纯同志1899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23年参加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长期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从事理论教育工作,为党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人民日报》1984年5月25日)

浏览8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