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守志简介_个人资料

向守志(1917年11月28日—2017年9月2日),男,原名向守芝,四川省宣汉县人,1934年参加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员。著有《向守志回忆录》。2017年9月2日,向守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向守志
别名:向守芝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宣汉
出生日期:1917年11月28日
逝世日期:2017年9月2日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代表作品:《向守志回忆录》
军衔:上将
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9军76团2营4连战士、班长、副排长,红军步兵学校学习组长、班长。
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先后任双河场区游击队队长、红9军副排长,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和长征。
1936年,入红军步兵学校学习,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曾参加林南战役和太行区1945年攻势作战。
1938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营长、2营营长,771团副团长,太行军区10团团长,太行军区1支队副支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太行军区第1支队副支队长,参加邯郸战役。
1946年,任太行第6纵队18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独立2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
1947年,任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旅长,在豫北攻势作战中,率部担负阻击任务,为歼灭国民党军第2快速纵队起了重要作用,所部获晋冀鲁豫军区通令嘉奖。
1949年,任第2野战军第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在军事学院学习。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5军4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先后参加豫东、郑州、淮海、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参加第五次战役和防御作战,后任第15军参谋长、15军军长。(1951年冬,向守志在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中头部受伤。)
1954年回国后,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
1959年,周恩来总理任命向守志为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在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三年中,向守志带领全院教职工完成了学院建设,第一代导弹的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后调军委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首任、第4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
1955年,向守志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8年在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
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
1965年8月任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
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
1972年在炮兵帮助工作。
1975年4月任第2炮兵司令员、党委第1书记(1975年3月起)。后任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77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1977年11月起)。
1982年~1990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88年,向守志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人物逝世
2017年9月2日凌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日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向守志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1960年6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任命陆军第15军军长向守志为西安炮兵学校校长。学校初创时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三材”匮乏。在向守志和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靠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一个培养高精尖导弹武器人才的摇篮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建校初期,这所中国军队的重要学府竟然没有一名教授,人才匮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此时,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来学校观看导弹操作表演。表演十分成功,罗总长非常满意。1963年2月1日,总参谋部下发文件,将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向守志任院长兼学院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第二、教员队伍建设问题,向守志拟制了一份“拔青苗计划”,想从全国名牌大学挑选一些比较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三好学生,选拔到我校进行一至两年的专业训练,然后再留校当教员。不久,罗总长从北京打来电话:“总理同意‘拔青苗计划’,并专门嘱咐高教部,要挑最好的人才给你们。”“好!有了总理给的政策做尚方宝剑,我们就什么事都好办了。”向守志喜上眉梢,吩咐分管教学的副院长魏震和训练部副部长黄迪菲:“咱们的‘拔青苗计划’马上启动。从全国10多所大学“拔青苗”拔来的17位教授讲师,以及200多名从全国名牌大学选拔的大学生到校。
1963年10月25日黄昏时分,历史记下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由武威1营率先将中国导弹族里的第一代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升空。时隔9天之后,仍然是大漠上的日暮黄昏。浅绿色的“东风一号”地地导弹屹立在导弹发射基座上。向守志从西安赶到发射基地,亲自参加了导弹2营的这次发射。在西部那片瀚漠上,地地导弹2营的官兵准确地将国产“东风一号”地地导弹送上了苍穹。回到部队下榻的驻地,向守志给2营官兵发射成功的最高奖赏是每个官兵2个煮熟的土豆。
1938年3月,神头岭伏击战。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决定以385旅为左翼袭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来援;以386旅为右翼,在神头岭设伏,迎击增援黎城的日军。那一年,向守志21岁,是386旅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3月16日,驻潞城的1500多名日军听到黎城方向的激烈枪声,慌忙赶往增援。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时,才知道中了八路军的计。但为时已晚,指战员们向日军开火,向守志指挥机枪连的6挺重机枪猛烈射击。这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骡马600余匹。
最得意的仗
向将军在太行山打得最得意的一仗是响堂铺伏击战。他当时还是机枪连连长。
为了给日军进一步的打击,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决定以3个主力团,在响堂铺地段消灭敌人的运输线。响堂铺是日军由邯郸进犯山西的咽喉之地。战前,向守志向全连指战员进行了打敌人汽车的战术安排,要求大家首先消灭汽车上掩护的敌人,其次打敌驾驶员,再就是打汽车的油箱和轮胎。
1938年3月31日上午,当由黎城开向涉县的日军汽车队约180辆汽车驶入伏击区时,八路军伏击部队突然出击。向守志用重机枪向日军车队猛扫,掩护兄弟部队指战员向日军车队冲击。敌人被打得丢盔弃甲,汽车相撞或中弹起火。这次战斗共歼日军400余名,汽车全被缴获。
最有趣的仗
凌石屯伏击战,是向将军打得最有趣的一仗,因为打得鬼子光屁股逃跑。这时,他已是八路军青年抗日游击纵队771团第二营营长。凌石屯位于冀南的新河至巨鹿的公路上。1939年9月中旬的一天下午,由巨鹿开往新河的七八十名日军,乘3辆汽车驶入伏击地段。向守志指挥本营各连,和第三营一起,将密集的机枪、步枪火力射向敌人,敌人大部被歼。残敌滚下车后企图沿公路边的道沟逃命。哪知头两天下过大雨,道沟里淤泥过膝,逃敌鞋子和衣服全粘上了泥巴,跑不动,爬不出来,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捉,少数脱光衣服赤着脚往巨鹿跑,又被第一营兜歼,最后只剩下几个光着屁股的鬼子逃到巨鹿城。
最感动的事
最令他向守志感动的事情:百团大战以后,日寇对冀南平原投入了重兵,到处修建据点、碉堡,不断扫荡。部队的行动十分艰难,有时一个晚上要换二三个地方,悄悄翻墙到老百姓家里宿营、联络。那时,农村人家都养狗,夜间只要一有动静,狗就“汪汪”乱叫,狗一叫,敌人就会出动,于是,老百姓为了掩护子弟兵抗日,家家户户都把狗杀了。
最开心的事
最令向守志将军和夫人张玲开心的事情,是日本投降。张玲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县委领导正在一起开会,早也盼,晚也盼,终于盼来了胜利的这一天!会议的主题马上变成了“日本投降了,我们应该怎么办”的内容。
而向守志是在去师部的路上,看到许多老百姓到处跑着叫喊:“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他立即拨转马头往回赶。果不出所料,上级命令他们团,立即转入大反攻。全团官兵还没来得及享受敲锣打鼓庆胜利的喜悦,就奔上了新战场,他们第一仗打赞皇,夺取了胜利;第二仗打临城,消灭了敌人两个保安团;第三仗打邢台县城,俘虏了700多敌人;紧接着参加了攻打邯郸的战斗,又告捷。
向守志上将和夫人张玲就是一对抗战夫妻。向守志和张玲相识于太行区党委党校开展整风期间。艰苦的环境和频繁的战斗生活,使他们不可能花前月下,只有把爱埋在心底。1945年初,太行军区政治部批准了他们的结婚申请报告,可一拖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举行婚礼。
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带领全团官兵执行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路过平东县城,向守志和张玲见面时,已是晚上6点多钟。两人当即商定,举行战地婚礼,完成结婚任务。这是一场特别的婚礼:没有邀请一个人参加,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没有吃一桌婚宴,惟一进行的是面对毛主席像,立下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吃过早饭,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奔上了战场。他们一举攻下昔阳县城,俘虏敌伪军200多人。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