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量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黄量(1920年5月22日-2013年11月21日),药物化学家,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黄量院士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及抗肿瘤、计划生育、抗病毒等新药研究。20世纪50年代参与研制成功降压药萝芙木总碱及其利血平等有效成分,抗肿瘤新药N-甲酰溶肉瘤素及剑麻皂甙元的利用,治疗白血病的三尖杉脂碱及其同系物的合成等。设计并指导研制的还有新药维胺酯和甲异靛、抗病毒新药肽丁安等。在国内较早开展手性药物的研究。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量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20.5.22

逝世日期:2013.11.21

职业:有机化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康奈尔大学

身份:中科院院士

1920年5月22日,黄量出生于上海市。1938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学习。

1942年,黄量从圣约翰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生化药厂工作。

1943年,黄量从上海到重庆,先后在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医学院(重庆)化学系工作,担任化学助教,并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

1946年,由原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主任泰勒(Taykor)教授推荐,黄量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系深造。

1949年,黄量获得康奈尔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布林茅尔学院(BrynMawrcollege)(1949年—1950年)、康乃尔大学(1950年—1952年)、韦恩州立大学(WayneStateUniversity)(1952年—1954年)和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StateUniversity)(1954年—1956年)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在这些实验室里,她和化学家如勃郎奎斯脱(Bkomquest)、杰拉西(Djerassi)、温格(Wenkert)等合作,发表论文10篇。

1956年,黄量放弃在美国的研究工作和生活,谢绝教授和朋友们的挽留,和丈夫刘金旭(畜牧营养学博士)及四岁的女儿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

1957年2月,黄量来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

1958年,在药物学系基础上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量任研究员。

1960年,黄量担任药物合成室主任(—1983年)。

1959年,黄量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980年,黄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黄量被聘为北京医科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7年,黄量被聘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药学行业评审委员。

2013年11月21日0时33分,黄量因病医治无效,在美国逝世,享年93岁。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黄量指导研究并试制出了新中国第一个降血压药物——“降压灵”。她指导并参加了中国第一个鉴定的抗肿瘤药物“N-甲酰溶肉瘤素”的研究。70年代,她参加并指导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三尖杉酯碱的化学研究,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研究在中国首先获得成功。她还指导了对靛玉红衍生物的合成及研究,开发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新药“甲异靛”。她与医科院肿瘤所合作,对食管癌的病因物质进行了研究,并组织研制了肿瘤预防、治疗新药“维胺酯”,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己创制的维甲类药物的历史。中国第一个抗病毒合成新药“酞丁胺”就是她在研究抗病毒药物时与他人共同完成的抗病毒化合物。80年代,她首先成功地将具有男性抗生育作用的消旋棉酚拆分,并将高光学纯度棉酚提供给了中国国内外进行药理试验。“九五”期间她与戴立信院士共同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在负责的子课题“手性黄皮酰胺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源假说及仿生合成路线并完成了16个立体异构体的合成,对相关立体化学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学术论著

截至2013年12月,黄量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近80篇。她还写了一些专著,介绍仪器分析方面的新技术及肿瘤药物的新进展,还多次应中国国外出版社的邀请撰文介绍中国在医学及中草药研究方面的情况。1984年,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学对社会的贡献》杂志撰写了《天然产物及其对中国人民健康的贡献》。此外,她还担任1988年出版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的《药物学与药理学》分册的主编,其中她亲自撰写抗癌药等条目32条。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黄量,邵国贤,束玉媛,等.抗癌药研究Ⅰ.谷氨酰胺衍生物的合成[J].药学学报,1963(6).

HuangL,ShaoGX,ShuYY.POTENTIALANTICANCERAGENTSⅠ.SYNTHESISOFDERIVATIVESOFGLUTAMINEANDRELATEDCOMPOUNDS[J].ActaPharmaceuticaSinica,1963.

黄量,王琳.抗病毒药物的研究Ⅱ.乙酰苯衍生物的合成[J].药学学报,1965(10).

黄量,赵翰飞,高由松.甾体同化激素的研究[J].药学学报,1966(1).

黄量,席与珪.氯霉素类似物—1-对硝基苯-2-(N-甲基二氯乙酰氨基)-丙醇-1[1-p-nitrophenyl-2-(N-methyl-dichloroacetamido)-propanol-1|[J].药学学报,1960.

黄量,席与珪,郭积玉,等.三尖杉酯碱的半合成[J].科学通报,1975,20(9):437-437.

LiangH,WuY,XiY,etal.STUDIESONANTITUMORANDANTIVIRALCOMPOUNDSⅤ.SYNTHESISOFα-KETO-β-ETHOXY-BUTYRALDEHYDEBISTHIOSEMICARBAZONEANALOGS[J].ActaPharmaceuticaSinica,1979.

黄量,吴元鎏,席与珪,等.抗肿瘤及抗病毒药物的研究——Vβ-乙氧基-α-正丁酮醛双缩氨硫脲类似物的合成[J].药学学报,1979(6).

HuangL,XiYG,GuoJY,etal.Partialsynthesisofharringtonine.[J].ScienceinChinaSerA,1979,22(11):1333-1345.

黄量,吴克美,薛智,等.农吉利抗癌有效成分的分离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中国药学杂志,1980(5).

黄量,朱莉亚,孟佳克,等.长效避孕药——17β-甾醇酯的合成[J].药学学报,1983(10).

黄量,程家宠,吴克美,等.17β-甾醇酯肟-3的合成及其异构体的分离鉴定[J].华西药学杂志,1987.

HuangL,ZhengDK,SiYK.Resolutionofracemicgossypol[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1987,20(1):13-20.

HuangL,SiYK,SnatzkeG,etal.Absoluteconfigurationofgossypol[J].Cheminform,1988,20(12):2664-2666.

黄量.棉酚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3(3).

HuangL,ZhangJ,KemeiWU,etal.CLAUSENAMIDEC5HYDROXYLDERIVATIVESANDN-SUBSTITUTEDDERIVATIVES,PROCESSESFORTHEIRPREPARATION,ITSCOMPOSITIONANDUSE[J].InstituteofMateriaMedica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2004.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3年12月,黄量的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国家及部委奖励14项。

教学授课

黄量经常和众多专家、教授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并组织全室人员开展学术活动。她亲自讲授过《立体化学》、《仪器分析》、《有机理论》、《药物化学》等课程,她还经常向大家介绍在杂志中见到的科研研究中的有关新方法、新动向、新技术、新试剂。

指导学生

自20世纪60年代初,黄量就开始带研究生,截至2013年12月,共计培养了36名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她要求学生比较严格,但又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她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总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思想方法全部教给年轻人,让他们去伪存真,在前人的优点上发展以胜过前人。她重视人才的培养,关注所里引进的人才和青年学者,只要有机会,她总是听取他们的学术报告并提出看法和建议,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个人生活

1974年,黄量从事抗癌药三尖杉酯碱研究时,被查出患了直肠癌。但在住院期间,她一方面配合治疗,一方面继续指导实验室的工作,还抓紧时间编写了药学专著《癌的药物治疗》的有关章节。大创面直肠切除及相关手术从中年开始就给黄量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她一如既往地忙碌在实验室、办公室以及中国国内国际所有需要她的地方。2008年,88岁的黄量院士又因为乳腺癌做了手术,回家后她又马上开始了工作。

人物评价

黄量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祖国的医药事业,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尊敬。(何梁何利基金会评)

黄量严谨治学、刻苦工作、不倦好学的精神感动和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以自己的正直和对科学孜孜不断地的追求,在药物所广大科技人员中树立起了一个高尚的科学家的形象,得到了人们的信赖与敬佩。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和人才,她将自己的一生融入了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中,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奠基人和创业者,也是中国药学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军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评)

人物影响

“梁周黄于刘”青年科技奖

为发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药物研究中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探索、刻苦实践的学术精神,黄量与梁晓天、周同惠、于德泉、刘耕陶五名院士联合设立了“梁周黄于刘”青年科技奖——暨“青年优秀科学研究论文”评选,旨在奖励研究工作中思路新颖、技术能力强并获得了一定研究进展的青年学者,并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研究经验交流的平台。

浏览93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