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海简介_个人资料

康海(1475--1540)中国明代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基本资料
中文名:康海
别名: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武功
出生日期:1475
逝世日期:1540
职业:文学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发展秦腔艺术
代表作品: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
籍贯:陕西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
康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
据史料记载,康海明代状元、秦腔鼻祖、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28岁参加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任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康海以诗文名列明朝“前七子”之首,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升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同乡刘瑾,通宵畅饮,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
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因谴责李梦阳写成的杂剧《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此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除诗文集外康,还著有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因为文学理念相近,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王九思等号称“十才子”,又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康海不仅以他创作的诗文以及杂剧而闻名,成为明朝中期七才子的核心,而且在官场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秦人风范。康海和李梦阳、何景明等七才子一起,触权贵,骂奸党,指责时弊,弹劾刘谨。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擅国政,刘瑾是兴平县人,以其与康海为同乡,又风闻康海的才名,企图拉拢康海作为同党,康海一直不肯去见刘瑾。恰巧李梦阳因为代尚书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后,刘瑾加给李梦阳其他罪名,将其逮捕人狱,准备处死。李梦阳从狱中给康海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对山救我”四字。“对山”为康海的别号。康海义不容辞,虽然一直不肯登刘瑾之门,但为了朋友,只得硬着头皮去拜谒刘瑾。刘瑾听说康海登门求见,高兴万分,急忙跑出去迎接,下榻时十分匆忙,连鞋也没有穿正,倒足汲着鞋跑出门迎接,并将康海奉为上宾。康海在刘瑾面前,多方为李梦阳辩解,刘瑾一心想拉拢康海,遂看在康海面上,第二天便释放了李梦阳。过了一年,即正德五年(1510),刘瑾因谋反罪被朝廷处死,朝廷清查刘瑾一案,康海因与刘瑾有过来往,遂被列为同党,削职为民。正在这个时候,已经官复原职的李梦阳,不但不为曾救自己一命的朋友两肋插刀,反过头来倒打一耙,诬陷嫉害。康海回家之后,“以文为身累,遂倦于修辞”。他认为“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于泉石间已矣,何以小技为哉!”他与朋友、同乡王九思遭遇相似,志趣相投,于是经常在其家乡沜东及王九思的家乡鄠县(今户县)一带,携带歌姬舞女畅饮,创作乐曲歌辞,自比为乐舞谐戏的艺人,以寄托其忧郁苦闷的心情。
康海祖籍河南固始,宋朝末年其先世因避乱移居陕西武功,至康海时已历七代。从其高祖康汝揖起,即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康墉,字振远,博学多识而有文名,任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知事。在这样一个书香门弟、官宦世家,康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他十八岁时人县库为生员,由于读书刻苦而方法灵活,学业进步很快。无论才识、文章,在诸生中都属佼佼者。时任陕西提学副使的杨一清(字应字,成化进士)对其十分赏识,认为他将来必中状元。康亦以此自负。
弘治十四年(1501年),康海参加陕西乡试。应试之前,他就决意一展才华,夺取解元的桂冠。结果发榜以后,第一名却是吉时,他只考中第七名。弘治十五年(1502)年赴京应进士试,会试虽然榜上有名,但第一名却为湖广人鲁铎所得。这对早就以状元自负的康海来说,无疑是不小的刺激。然而,虽则两次失去夺元的机会,他并未就此丧失信心。他对一同应试的人说:“乡试让吉时,会试让鲁铎,如果在廷试时再让一人,我就真成了无用的弃物了!”心情复杂的感叹之中,志在最后一博夺取状元的决心溢于言表。果然,廷试以后,他的对策得到读卷官、内阁首辅刘健的很高评价,称其“词意高古,娴于政理”。进呈宫中后,孝宗朱佑樘也十分赞赏,认为有明以来一百四十余年,进士策论还没有如此绝佳之作,于是亲耀其为一甲一名,赐其状元及第。久以状元自负的康海,终于得遂已愿。
我国古代,传说天上有主宰人间文运的星宿“文星”(即“文昌星”,也称“文曲星”)。并说在朝廷科举之年,“文星”入于何处,则何处当出状元。康海及第这年,据说当时京师就有一个善占星相者能预先观出“文星”的去向。礼部诸大臣为提前知道是科状元出在何省,还曾当面询问过他。开始问他:“魁在何处?”占星者答道:“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一个月后,会试即将揭晓,很快要举行廷试,几位大臣再次让占星者占算。占星者讶言道:“文星人楚浅,人秦深,魁当在陕西!”结果,湖广人鲁铎得中是科会元,而陕西人康海在殿廷对策中夺魁。由于当时人们迷信心理很重,因此便说,人世之事“上应天象如此”。
康海状元及第后,授翰林修撰。当时,明朝文坛上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文风,发起了复古运动。康海在这场运动中与李梦阳等互相唱和,成为复古派前七子之一。武宗朱厚照即位后,宦官刘瑾窃弄威权,李梦阳等又成为敢于和刘瑾进行斗争的人物。因康海与刘瑾同为陕西人,其才学又负有盛名,所以刘瑾千方百计要招引他为已所用,但被他拒绝。
正德二年(1507年),尚书韩文等因不满刘瑾干政弄权,上疏武宗,请求诛杀刘瑾及其党徒,并请李梦阳起草疏稿。不幸事情泄露,韩文等被革职(后来人狱),李梦阳被勒令致仕。不久,刘瑾又找借口把李梦阳逮捕人狱,并准备将其杀害。李梦阳在狱中密写“对山救我”四字,托人转交与康海,要他设法营救。康海本以与刘瑾交结为耻,但为了营救好友,无奈之中不得不以同乡的名义去拜谒刘瑾。刘瑾一听说康海求见,喜不自胜,慌乱中反生着鞋子出门迎接。经康海从中通融,刘瑾于次刚将李梦阳从狱中放出。一年后,刘瑾事败被诛,子却因此事受到牵累,被人指为刘瑾同党,落职为民。
康海落职后,从此放浪自悠。他经常与王九思(前七子之一)等人西西安近郊)之间、聚会鄂(今陕西户县)、杜(今陕,挟带乐妓在一起宴饮。并制乐造曲,以乐舞艺人自比,借此寄托自己心中的郁愤。王九思曾出重资购买乐器,让乐工学习琵琶。康海因善于掐弹(废木拨而用手指弹凑),技艺高超,为人竞相效仿。卒后,遗囊中别的东西很少,然而仅大小鼓却有三百余副。
康海一生,诗文成就颇高,与李梦阳齐名。所作北曲,风格古朴。著作有《对山集》、《沜东乐府》和杂剧《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王兰卿服信明贞烈》等。相传他被指为瑾党而落职之时,先前被他营救的李梦阳竟无一言相救,他因此作《东郭先生误救中山我狼》杂剧,以记其憾。但此说不尽可信。
以上据《镇原氏家谱》(2006年3月版,康希善主编)记载所编。
人物评价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