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柳亚子(1887—195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创办并主持南社。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柳亚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887年5月28日

逝世日期:1958年6月21日

职业:诗人

主要成就:南社发起人

代表作品:《磨剑室诗词集》、《磨剑室文录》、《柳亚子诗词选》

柳亚子(1887—1958),江苏吴江黎里镇人(出生吴江汾湖镇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父亲钝斋,学养有素,母亲费漱芳,曾从名士徐山民的女儿徐凡如读书,《诗经》、《唐诗三百首》都能熟练背诵。亚子幼受母教,喜读古诗。17岁至上海,入爱国学社,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谈革命。1906年,由高旭、陈陶遗、马君武、刘师培介绍,入同盟会,复由蔡元培介绍,加入光复会。1909年11月13日,和陈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创立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主持社务多年。第一次结集在苏州虎丘

1945年,毛主席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谈判,他写诗赠毛主席:“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儿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称赞毛主席“弥天大勇”。1945年10月,毛主席致信给他,其中说:“先生诗慨当以慷,卑视陆游、陈亮,读之令人感发兴起。”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1949年2月,他应毛主席的电邀,由香港启程进入解放区,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2年,他与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北京广东新旧两义园的民族英雄袁崇焕遗墓,使袁墓古迹得以保存。他的诗约有5000多首,有《磨剑室诗词集》。

郭沫若评价柳亚子:“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他的诗感慨豪宕、沉郁深婉,热情奔放,独树一帜,开一代革命诗风,写了一部敢哭、敢笑、敢怒、敢骂的革命史诗。

大事年表

柳亚子,原籍北厍大胜村,12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柳亚子出身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醉心于《新民丛报》的宣传。

1903年,他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同时还加入光复会,在吴淞口外轮上谒见孙中山。

1909年,与陈去病、高旭组织反清团体文学南社,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他曾到临时总统府任秘书,因不习惯于军政机关生活,三日即辞职,到上海办报。袁世凯窃取政权,他感觉国事不可为,惘然返黎里,纵情诗酒。写了大量诗歌。

1926年6月,出席国民党二中全会,反对蒋介石提出的“整理党务案”,在会场痛哭以示抗议,并中途退会,返回黎里。

1945年10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与柳亚子会晤。手书《沁园春·雪》词相赠。

1948年,柳亚子与宋庆龄在香港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秘书长。

解放后,他历任中国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务院文教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柳亚子一生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余首。

柳亚子诞生在江南水乡苏州市吴江区北厍镇大胜村。这位与孙中山、毛泽东有着伟大友谊,一生以诗文作武器、追随进步的诗人,他生命中最大的遗憾就是自从少年时代离开故乡之后再也没有能够回来。在村子的中央,联系南北交通的古老的胜秀桥,是对柳氏家族兴亡的见证。胜秀桥是由柳氏带头捐资兴建的单孔石桥,斑驳的桥石上,似乎还能想见少年柳亚子匆忙的身影。在村人的指点下,还能依稀看出字迹模糊的两副桥联,东边的是“风月细平来,鱼虾足游钓”,西边的是“古佛祠边,普渡众生;太平庄上,君子悠行”,足以看出那种民风的淳朴。正是这样的因素,柳亚子的哲嗣柳无忌把胜秀桥的照片放在了一本纪念册的封面上,延续着对故乡的思念。

明季兵燹(xiǎn),始祖春江偕弟慕江、云江从浙江宁波府慈溪县祝家渡避居北厍南东村。清乾隆时,其中一支迁至北厍之大港上,后一部分迁大胜村。第八世柳树芳和子柳兆薰,以及本族诸多文人,热爱乡邦文献,留下很多著作。第十二世爱国诗人柳亚子,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父亲影响,20岁即以诗文驰名海内,书法也自成一家。思想新颖,赞成变法维新,是位忠贞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革命者,是“南社”创始人之一。

吴江烈士陵园北侧的胜秀桥内涵更深刻,每一块石阶都是用柳亚子先生家乡大胜村的原石搬迁重建的。据说当年柳亚子先生就是从这座桥走出大胜村,成为中国民主革命家。如今再造这座石桥也寓意着让参观者牢记革命先驱。

柳亚子重视文学的思想性,他反对叹老嗟卑的个人主题的吟咏,也反对批风抹月的流连光景之词。在诗风上,他崇尚唐音,承继夏完淳、顾炎武、龚自珍3家,贬斥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词风上,他推崇辛弃疾,贬斥吴文英。在文风上,他反对韩愈和桐城派。

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政治诗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革命派的英勇斗争使柳诗充满了慷慨激昂之气,这一斗争的多灾多难的历程又使他的诗具有沉郁苍凉的风格。辛亥革命后,柳亚子的诗歌主题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的批判。五四运动后,他的创作转入了新时期,一直歌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柳亚子一生中写下了大量声情激越、意气风发的诗篇,计有诗7000余首。词200首。箸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南社纪略》,编有《南社丛刻》、《苏曼殊全集》、《柳亚文集》,编辑委员会编辑有《柳亚子集》。

在中国近代诗歌发展史上,柳亚子诗词的“横空出世”,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亚子先生毕生都把宋代陈亮的这两句话:“推倒一世豪杰,开拓万古心胸”,既作为自己诗词创作的追求,又作为自己诗词风貌的写照。所以,一方面,他把所谓“正统派”的诗人,都不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他敢于在“宋派诗”牢笼一代、“同光体”风靡当世的现实氛围中,在南社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中,以恢宏的气魄,雄厚的实力,巍然独立地树起了一面“掀天揭地”、“震电惊雷”的诗歌旗帜。

浏览90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