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伦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王曰伦(1903.1.23-1981.7.20),字叔五,出生于山东泰安,地质学家。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学院,1937年,发现了黔东震旦系冰碛层,为地层对比找到可靠依据,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日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阔,在地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造诣最深,同时,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地层古生物、石油地质、煤田地质、第四纪地质等学科也有较深研究,且有独到见解。先后发表论文、著作和报告百余篇。这些成就使王曰伦成为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早年随丁文江考察西南地质,对该区寒武、志留、石炭等纪地层学作过奠基性工作。40年代他领导西北地质矿产调查,成绩卓著。他对中国北方前寒武纪地层有过深入研究,提出“五台系”的新层序,指出南、北方“震旦系”的上下关系,又对东部第四纪冰川作过重要工作。他提出邯邢式铁矿的海相火山成矿学说,并倡导花岗岩的喷出成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曰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泰安

出生日期:1903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1981年7月20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

代表作品:《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对中国寒武纪以前古老沉积岩划分的意见》

1903年1月23日,王曰伦出生于山东省泰安普通农家子弟。

1916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三中学。

1920年,初中毕业,有几家较富裕的父老资助王曰伦继续求学,得以考入山西大学预科。

1923年,升入山西大学工程学院采矿科。

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今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采矿科,任瑞华地质调查研究会技术员。

1929年,他又转入中国最大的地质机构——农矿部(以后相继为实业部、经济部)地质调查所;同年与孙健初在热河滦平发现了三家子铁矿。

1931年,发现昆明—东朵樱一带磷矿线索。

1930—1934年,任北平地质调查所调查员。

1935—1937年,在贵阳地质处工作。

1937年,又发现昆明北乡中邑村磷矿线索;同年,他发现了黔东震旦纪冰碛层,为地层对比找到了可靠依据。

1938—1941年,任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

1942年,任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

1943年春,又奉命组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并任所长。

1943—1949年8月,任兰州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

1949-1950年,任兰州地质调查所所长、甘肃省企业厅地质师。

1950年,他在五台山区进行古老岩系中的铁矿资源调查时,就注意到花岗岩、闪长岩(或玄武岩),与大理岩、片岩及石英岩等相间出现的现象。

1951—1955年,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北京地质调查所、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工程师以及221勘探队副队长。

1956年,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矿床室副主任。

1957-1963年,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副主任。

1960年,他在太行山区考察前寒武纪地层。

1961年,又同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同事对太行山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考察,初步建立了黄壁庄地区,井陉地区,元氏、赞皇、高邑、临城、邯郸一带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将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初步划分为冯村冰期、黄壁庄冰期、赞皇冰期和北冶冰期4个冰期与间冰期。

1964—1981年,任地质矿产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原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1981年7月20日,病逝于天津。

科研综述

王曰伦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所做的贡献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建立了太行山区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

1929—1930年,王曰伦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础上,在云南曲靖马龙一带,测制了8条下寒武统剖面,对地层做了进一步划分,逐层系统地采集了化石,从而明确地肯定该地区下寒武统与志留系马龙统两者之间,缺失中寒武统及奥陶系,为两者间不整合提供了有力佐证。并指出黄土坡—马龙间寒武系剖面所获动物化石群与华北馒头页岩中所含化石相似,但其岩性又与湖北宜昌峡谷的石牌组相当,命名沧浪铺组,为中国早寒武世地层厘定了初步的生物地层顺序。翌年,王曰伦在滇东地区对昆阳磷矿区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含有软舌螺化石的含磷层位与其下石英砂岩为连续沉积,但与下伏震旦纪硅质灰岩相截然不同,从而提出以此石英砂岩层底部角砾状石英砂岩作为寒武系底部界线。这一见解得到以后研究的证实。

1927—1941年,王曰伦主要在福建、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河北、山西等地区从事岩石、构造、地层等基础地质及有关铁、铅锌、锑、锡、磷、煤矿等矿产资源研究,并于1927年发现了山西西马坊镜铁矿。

1942—1949年,王曰伦主要在陕甘宁、新疆、青海地区从事地质研究工作,为西北地区地质调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王曰伦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及冰川、铁矿资源研究。他重点研究了山西五台山山东、燕山、太行山、中条山、嵩山、秦岭、安徽、江苏、辽东等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了北京周口店、太行山、三门峡、陕西蓝田以及渡口等地区的第四纪地质及冰川现象。70年代,王曰伦对河北等10多个省区数十个矿区进行铁矿资源研究。1978年开始再度重点转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

1951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周口店地区进行地质考察,在猿人洞下及高楼发现有泥砾,并在周口店附近发现了冰川地形及大量的冰川停积物,砾石上除有条痕外尚有冰流底面,认定周口店第四纪冰川有三期:最早一期以猿人洞底部泥砾为代表;中间一期以上砾石层及周口店附近的红黄色泥砾为代表;第三期以山坡上较高位置的含砂土的砾石层为代表。这三层皆有条痕石及冰川活动的停积物为证据。证明了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产生于间冰期内,首次把猿人文化与第四纪冰期、间冰期联系起来,使长期争论的问题由此取得一致意见,所著《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一文。

王曰伦于20世纪50年代初纠正了美国学者威利斯和布莱克韦尔德1903—1904年所建立的五台山区前寒武纪地层系统,改正和厘定了五台山区变质地层的层序,这是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做出的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成果。他重新确立的威利斯的五台系和滹沱系的层序,不仅使五台山区地层恢复了本来面貌,理顺了层序,而且为解决中国古老地层层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王曰伦根据中国国家建设之所需,进行了铁矿资源研究,对找矿实践和矿床学理论研究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与他的同事们亲自考察了河北、山西、新疆、海南等省区内几十个地区的接触交代型或其他成因的矿床,经调查研究,认为传统的接触交代型理论与实际情况不符。王曰伦根据实地考察认为以河北邯邢式铁矿为代表的所谓接触交代型矿床属于海相火山成因矿床。他在《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其相关地质问题》一文中概述了这一理论的基本构想,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地质工作者的关注。

论文著作

1943—1949年他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时率其同仁“西至新疆,东逾陇山,北入蒙旗,南越祁连,测定经纬点,绘制地质图,研究其地层,勘察其矿藏”,填制地质图18幅,区域地质图9幅,详测矿区图14幅,概测矿区图34幅,撰写岩矿专著16种、地质及其他论著50余种。

1王曰伦、王景尊,正太铁路沿线地质矿产,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地质汇报15号,1930:49~92。

2王曰伦、丁文江、尹赞勋,云南马龙曲靖之寒武纪及志留纪地层,中国地质学会志,1937,16(1):1~28。

3王曰伦,云南磷矿之成因及时代,地质论评,1941,6(1~2):73~94。

4王曰伦,山西省铁矿产生的种类和问题,地质论评,1951,16(1):71。

5王曰伦、贾兰坡,周口店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观察,地质学报,1952,32(1):16~25。

6五台山研究队(王曰伦),五台山五台纪地层的新见,地质学报,1952,32(4):325~353。

7王曰伦,对中国寒武纪以前古老沉积岩系划分的意见,地质学报,1955,35(4):361~374。

8王曰伦,全国震旦系对比线索,地质论评,1960,20(5):203~205。

9王曰伦,中国北部震旦系和寒武系分界问题,地质学报,1963,43(2):116~140页。

10王曰伦等,北秦岭东段前寒武纪地层初步观察,地质科学院地质丛刊,甲种,前寒武纪地质专号,1963:160~187。

11王曰伦等,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地质出版社,1988。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王曰伦担任过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天津市地质学会理事长、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委员、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等职,他是第九届天津市人大代表。

人物评价

王曰伦为中国寒武纪特别是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付出了巨大精力,做出了卓越贡献,对许多重大地质问题有独到见解,其中绝大部分观点和看法被以后的研究证明是正确的。他同时还对中国第四纪地质及冰川研究同样有过重要贡献。(九三学社评)

王曰伦同志对于中国的地质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他是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心目中的“铁牛”。(《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七号》评)

  

浏览91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