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周简介_个人资料

吴学周(1902.9.20-1983.10.31),谱号同棠,名化予,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化学科学研究的卓越组织者。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学周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领导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痕量分析以及环保分析等研究工作主持光谱、波谱、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学周
外文名:Wu Xue zhou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萍乡
出生日期:1902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1983年10月31日
职业:物理化学家
毕业院校:加州理工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化学研究领域中分子光谱研究的开拓者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9月20日,吴学周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一个教书先生家中,祖父是清朝举人,父亲以教私塾为业,崇尚新学,思想开明,勤奋好学,1909年专门到萍乡师范学校改学新学。吴学周自幼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他父亲对他启蒙影响很大。
1916年(民国五年),吴学周考入萍乡县立中学,接受较系统的自然科学教育,他对数理化有浓厚的兴趣。
1920年(民国九年),考取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东南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学习化学。
1924年(民国十三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经张子高教授推荐留在化学系任助教。
1927年(民国十六年),经吴有训教授介绍,曾在江西省立南昌中学高中部任教半年,然后回东南大学继续任化学系助教。又经吴有训教授推荐,参加江西省教育厅公费留学生考试,以全省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留美学习的资格。
1928年(民国十六年),吴学周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专业为物理化学。
1931年(民国二十年)夏,被授予博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HCl溶液中四价铱还原成三价铱的还原电位》(ReductionPotentialofQuadrivalenttoTrivalentIridiuminHydrochloricAcidSolution)和《铱的电位测定》(PotentiometricDeterminationofIridium)。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赴德国达姆斯塔特高等工业学校从事光谱学研究。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夏,应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邀请,吴学周回国担任化学所的专任研究员。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夏,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委任他为代理所长,主持筹建科学实验馆。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49年7月,他参加了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东北参观团。
1950年,应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电邀来京,与严济慈、武衡等一起去东北组建科学院东北分院。
1958年,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附设的化学学校与技工学校。
195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长春应化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谱实验室。
1978年,吴学周以分子光谱专家的身份冷静分析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状况,注意到进口光谱仪器很多,但分子光谱研究的论文却寥若星晨,有学术创见的论文则更少,存在着忽视理论和基础研究的倾向。
1980年,他受中国化学会的委托,举办了全国分子光谱学习班,探讨了分子光谱简正坐标计算的新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在分子光谱上应用等新技术,推动了中国分子光谱学的发展和应用。
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10月31日零时20分,吴学周逝世。
吴学周是中国最早把光谱数据应用于分子常数和热力学函数计算的光谱学者。氰酸、氰酸酯、异氰酸酯和卤化氰分子的解离能的确定;HCN,CICN,BrCN,ICN,C2N2和C2H2等分子在298K的熵值计算,对光谱研究均具有指导意义。他在开展光谱基础研究的同时,就注意了这门学科在物理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他在硫氰酸酯和异硫氰酸酯的吸收光谱考察中,基于每个分子具有两个连续吸收区而求出两种解离能,并认为解离成烷基或芳基,硫氰酸基或异硫氰酸基,是初始光化学过程。在装备了红外光谱仪以后,他又开展了红外与紫外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开创了中国多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新局面。有些工作是对国际化学界的贡献。
早年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亲自领导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和痕量分析,以及后来的环保分析;主持光谱、波谱、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
1933年回国后,潜心于直线型、高度对称的多原子分子乙炔、联炔、双氰等近紫外线吸收光谱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双氰分子吸收光谱中,发现一个新的光谱带系,把多原子分子的近紫外吸收光谱学向前推进了一步。在美国的《化学物理》和德国的《物理化学》等学术权威杂志上,陆续发表《丁二炔的紫外吸收带》、《氰酸和某些异氰酸酯的吸收光谱和解离能》、《乙氰分子的基频》等十余篇论文,开创了中国多原子分子光谱研究的新局面。
1959年长春应化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光谱实验室,60年代已经发展成为中国超纯分析基地。同时他还领导应化所不断扩展新的学科,开辟了原子能化学,低聚物化学,定向聚合,高分子物理等学科,在国内首次分离出15个纯稀土氧化物,完成了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新流图,制备了纯硅半导体,为中国确定了第一个自行研究与工业生产通用合成橡胶的镍系列顺丁橡胶。在他的努力下,长春应化所成为一个拥有22个研究室的大型研究所。该所在有关单位协助下,成功地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激光拉曼光谱仪,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还建立了激光同位素分离室,取得了重大的科研成果,多次受到国家的嘉奖。
1:WuXuezhou(Sho-ChowWoo),ReductionPotentialofQuadrivalenttoTrivalentIridiuminHydrochloricAcidSolution,JAmChemSoc,1931,53(2):469~472.
2:WuXuezhou,YostDM,ThePotentiometricDeterminationofIridium,JAmChemSoc,1931,53(3):884~888.
3:BadgerRM,WuXuezhouTheAbsorptionSpectra,StructuresndDissociationEnergiesoftheGaseousHalogenCyanides,JAmChemSoc,1931,53(7):2572~2577.
4:WuXuezhou,BadgerRM,TheAbsorptionSpectrumofCyanogenGasintheUltraviolet,PhysRev,1932,39(6):932~937.
5:BadgerRM,WuXuezhou,TheEntropiesofSomeSimplePolyatomicGasesCalculatedfromSpectralData,JAmChemSoc,1932,54(9):3532~3592.
6:StrongJ,WuXuezhouFarInfraredSpectraofGasesPhysRev,1932,42(2):267~287.
7:WuXuezhou,ZhuZhenjun(TCChu),TheUltravioletAbsorptionBandsofDiacetylene,PhysRev,1935,47(11):886.
8:WuXuezhou,ZhuZhenjun,TheAbsorptionSpectrumofDiacetyleneintheNearUltraviolet,JChemPhys,1935,3(9):541~543.
9:WuXuezhou,LiuDagang(Ta-KongLiu),TheAbsorptionSpectraandDissociationEnergiesofCyanicAcidandSomeIsocyanates,JChemPhys,1935,3(9):544~546.
10:WuXuezhou,LiuDagang,ZhuZhenjun,TheFundamentalFrequenciesoftheCyanogenMolecule,JChineseChemSoc,1935,3(4):301~307.
11:WuXuezhou,LiuDagang,NotesonthePreparationofZincandCadmiumCyanides,JChineseChemSoc,1936,4(6):518~521.
12:WuXuezhou,LiuDagang,TheNewAbsorptionSystemofCyanogenGasintheNearUltravioletSystemI,JChemPhys,1937,5(3):161~165.
13:WuXuezhou,ZhuZhenjun,TheAbsorptionSpectrumofDiacetyleneintheNearUltraviolet,ⅡJChemPhys,1937,5(10):786~791.
14:WuXuezhou,BemerkungenüberdieGrundFreguenzendesDicyanmoleküs,ZphysikChem1937,37:399~402.
15:ZhouTomgqing(TCChow),WuXuezhou,LiuDagang,OntheunderWaterSparkAbsorptionBandofCuH,JChinesePhys1937,3(1):20~26.
16:WuXuezhou,LiuDagang,ZhuZhenjun,WuChi(WuChih),TheNearultravioletBandsofAceylene,JChemPhys,1938,6(3):240~246.
17:WuXuezhou,TheAbsorptionSpectrumofMethylglyoxal,TransFaradaySoc,1945,41((part3)):157~163.
18:WuXuezhou,ZhangShizeng(Sze-TsengChang),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MethylglyoxalandtheMechanismofItsReactionwithHypoioditeSolution,JChemSoc,London,1945,162~165.
19:WuXuezhou,WangChenyi(Cheng-ⅠWang),MechanismofReactionofAlcohols,AldehydesandKetoneswithHypoioditeSolutionⅡQuantitativeDeterminationofPhenylglyoxal,JChineseChemSoc,1947,15(1):1~10.
20:WuXuezhou,ZhengShaoji(ChengChaoChi),TheKineticsoftheOxidationofFormaldehydebyHypoiditeSolution,SciRecord,AcademiaSinica,1948,2(2):183~191.
21:WuXuezhou,ZhuJinchang(Tsin-ChangChu),MechanismofReactionsofAlcohols,AldehydesandKetoneswithHypoioditeSolution,Sci.Record,AcademiaSinica,1949,2(3):280~290.
22:吴学周,芳香族化合物半导体中载流子的热激发能,科学通报,1963,(7):49~51。
23:吴学周、朱晋锠、何迪洁,芳香族化合物与分子氧间的电子转移光谱及其与芳香族化合物的电子激发和光致氧化的关系,化学学报,1964,30(3):241~249.
24:吴学周、朱晋锠、林祖伦,聚丙烯腈热处理的反应机理,高分子通讯,1964,6(6):428~437。
25:吴学周、朱晋锠、席时权,非极性共轭分子电子光谱的溶剂效应——蒽在各种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化学学报,1964,30(6):519~525。
26:WuXuezhou,ZhuZhenjun,TheAbsorptionSpectraandDissociationEnergiesofSomeNormalandIsothiocyanate,JChineseChemSoc,1973,5(3):162~169.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制度后,应化所每年招收几十名研究生,在1980年招收了三名研究生。吴学周亲自为他们查找文献、选定课题,还选送了十几名研究生出国深造,为增强科研后劲。
社会任职
1933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39年开始,吴学周曾10次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或常务理事,并担任过该会物理化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4年至1983年,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
1956—1983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二、三、五、六届代表。
195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工专业组副组长。
1978年,由国家科委聘为化学组成员。
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又当选为吉林省科协主席、担任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主编,《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和《应化集刊》等出版物的主编。
人物评价
我们永远学习吴老的科学思想、创新精神和崇高品质;永远学习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忠诚;永远学习他伟大的奋斗和献身精神。(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利祥评)
吴学周院士把毕生精力无私的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为建立中的光谱研究基地和中国化学事业发展倾注了全部心血。(新华网评)
吴教授早期在分子光谱方面的杰出工作,在某些方面至今还为人们所引用,他在应用化学方面的后期工作,包括长春应化所的建立,将成为他事业的丰碑。”(诺贝尔奖获得者、加拿大著名科学家赫尔兹伯格教授评)
后世纪念
2002年10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立了“吴学周奖”,以纪念长春应化所老所长,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学周院士。
2008年9月23日,隆重举行了吴学周先生雕像落成揭幕仪式。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