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宗炜简介_个人资料

冯宗炜,男,汉族,1932年9月13日出生,浙江省嘉兴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4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1957~1958年在原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所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生态学会顾问、《生态学报》主编等职。冯宗炜院士2016年11月6日20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宗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
出生日期:1932年9月13日
逝世日期:2016年11月6日
职业:森林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家
毕业院校: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成就:中科院竺可帧野外工作奖 中国林学会梁希奖 获2000年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研究方向: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
1932年9月13日,冯宗炜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
1950年9月,冯宗炜进入国立南京大学森林系学习。
1952年9月,因为院系调整,进入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学习。
1954年7月,冯宗炜从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研究所筹备处工作(至1954年10月)。11月,冯宗炜进入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副所长、副研究员(至1986年5月)。
1957年10月,冯宗炜前往前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进修(至1958年3月)。
1982年1月,冯宗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3年,冯宗炜应中国科学院的聘请担任中国科学院(1986年—2000年)环境生态规划专题研究组组长。
1986年6月,冯宗炜担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至1992年9月)。
1999年,冯宗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农业学部(森林生态学)。
2016年11月6日20时,冯宗炜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科研综述
1955年,冯宗炜参加了由中国和前苏联两国科学院合作的中、苏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项目,当时中国和前苏联在此领域的顶级科学家都参加了这次考察,中国方面的有中国科学院竺可桢副院长,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植物学家刘慎谔、土壤学家宋达泉、林学家朱济凡、王战等,在他们的指导下,冯宗炜的理论和实际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他紧随这些专家深入到大江源头、原始林区,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他们的指导下,冯宗炜撰写并联名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大胆提出了修改当时在东北林业生产上盛行的“顺序带状皆伐”的做法,并提出改皆伐为择伐的建议。
1958年,冯宗炜从苏联进修回国后,他组织考察队的专业人员深入长白山原始区开展温带阔叶红松林、亚高山云冷杉林和岳桦等的林型研究,以及参加东北植被区划的研究工作。
1960年初,冯宗炜率领一支由森林、土壤、气象、植物、微生物、木材等学科组成的研究员,深入湘黔交界山区的中国杉木中心产区——湖南会同林区,总结群众栽杉和营林的速生丰富经验。在冯宗炜的带领下,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湖南会同广坪杉木林区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实验站,率先了对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长期系统观察。他们通过大气降水、植被和土壤之间营养元素的输入、输出关系的定位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揭示了杉木纯林连载地力退化的机理,发现在主伐年龄段(20-30年)的杉木纯林,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仍然是大于年归还量,入不敷出,导致整个林区仍处于营养消耗状态。这一发现不但从理论上解释了杉木多代连栽、地力衰退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冯宗炜和同事们进而在南方林区又进行了长达8年的多学科的综合定位研究,最终培育筛选出了一种具有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杉木、火力楠针阔叶混交林,解决了杉木纯林连栽、地力退化、生产力下降的难题。
1985年,冯宗炜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了一个研究酸雨的大型项目。他率领跨学科的专家,深入南方山区、林区、农村和城市,实地调查了11省(市)13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酸雨对森林、农作物的危害面积、减产幅度和经济损失。通过第一手数据的分析,冯宗炜发现酸雨对中国南方农业的危害,并不像国外有些专家所推测的那么严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国南方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抗酸能力很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酸雨对农业的危害。他们课题组研究酸雨和二氧化硫复合污染对植物的影响、抗酸农作物和树种的筛选,以及受酸雨危害的马尾松林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等研究成果,被农林生产和绿化部门所采用,南方区域酸雨敏感性和临界限负荷的研究成果,也被国务院批准的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方案采纳。由于他长期从事森林环境与生态恢复工程的研究,阐明了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机制,率先研究杉木连栽地方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曾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冯宗炜主持中国科学院2000年环境与生态规划研究,为中国科学院该领域研究战略提出蓝图。是最早提出改大面积皆伐为择伐,保护东北天然红松林的学者之一,并为保护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和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后生态恢复工程献计献策,受到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学术论著
截至2011年12月,冯宗炜专著8部,发表论文95篇。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FengZ,MiaoH,ZhangF,etal.Effectsofaciddepositiononterrestrialecosystemsandtheirrehabilitationstrategiesi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2,14(2):227-233.
冯宗炜,冯兆忠.青海湖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C]//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学术年会.2006.
FengZ,MiaoH,ZhangF,etal.Effectsofaciddepositiononterrestrialecosystemsandtheirrehabilitationstrategiesi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2002,14(2):227-233.
冯宗炜.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和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导刊,2000,1(a08):1-6.
冯宗炜,王效科,欧阳志云.海南省桉树林分布及浆纸林生态区划[J].生态环境学报,1999(3):168-173.
冯宗炜,小仓纪雄.重庆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对策——中日酸雨合作研究总结[J].环境工程学报,1998(5):1-8.
冯宗炜.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J].环境保护,1998(10):13-13.
冯宗炜.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浅见[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9,10(5):43-45.
陈文钊,冯宗炜,罗人深,etal.一种高生产力和生态协调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8,12(3):165-180.
冯宗炜亚热带杉木纯林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的积累、分配和循环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85,9(4):245-256.
冯宗炜,陈楚莹,张家武,等.不同自然地带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1984,8(2).
冯宗炜,张家武,陈楚莹,等.火力楠人工林生物产量和营养元素的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3(2).
冯宗炜,陈楚莹.杉木蒸腾强度与若干因子的相关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1983,1(1):33-38.
冯宗炜,陈楚莹.杉木幼林群落生产量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3,3(2):31-42.
冯宗炜.英国、瑞典生态学研究考察简况[J].植物生态学报,1982(3):81-84.
陈楚莹,冯宗炜,赵吉录,等.湖南省会同县两个森林群落的生物生产力[J].植物生态学报,1982,6(4):257-267.
冯宗炜,陈楚莹,李昌华,等.杉木速生丰产的生态学基础[J].生态学杂志,1982(1):14-19.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1年12月,冯宗炜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级一、二等奖6项。
冯宗炜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环境领域学术带头人和专家,截至2011年12月,培养的博士,硕士生14名。
人物评价
冯宗炜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重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评)
冯宗炜学术造诣精深,治学态度严谨,为国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生态科学领域学术带头人和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评)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