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简介_个人资料

张维迎(1959年—),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人。西北大学本科,研究生,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他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观点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2000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他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维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省吴堡县
出生日期:1959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牛津大学
主要成就:首次提出“双轨制”思路
代表作品:《价格、市场与企业家》,《中国改革30年》,《市场的逻辑》等
性别:男
1979年—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
1982年—1984年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
1988年—1992年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2年—1994年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
(师从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以及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
1984年,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
1984-1990在体改委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
1994年8月-1997年8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
1997年9月-2010年12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1998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9年开始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2002年,任北大校长助理兼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5年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
2006年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
2010年卸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012年12月卸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
2014年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离职,重新回到他曾经的创业之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1996.4-6,1997.2-7,1998.6-9,香港城市大学讲学
1997.12,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一周
1998.2,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两周
1998.12,韩国国立汉城大学讲学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1995)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1999)
《产权、政府与信誉》(2001)
《信息、信任与法律》(2003)
《大学的逻辑》(2004)
《论企业家》(2004再版)
《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2005)
《竞争力与企业成长》(2006)
《价格、市场与企业家》(2006)
《市场的逻辑》(2010)
《什么改变中国》(2012)
数十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
1990-1993,世界银行奖学金(三年)
1992-1994,牛津大学Nuffield学院奖学金(二年)
1992-1994,伦敦经济学院LionelRobbins纪念奖学金(面向全英大学的最高奖学金,每次仅授一名;二年)
1992,牛津大学研究生最佳论文奖(theGeorgeWebbMedleyPrizeforthebestthesis)
1997年,《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获得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特等奖(仅一名)
1998年,《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获得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个人荣誉
2002年,获得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8年,选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选的“改革30年,经济30人”;
2011年,因对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理论贡献荣获第四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2011年,获2011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
社会兼职
兼任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的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及国家体改委企业改革咨询委员,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
国务院国家审批制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电信法》起草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工商管理组副组长
《经济研究》、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ofRestructuringFinance和AnnalsofEconomicsandFinance编委
英文学术期刊ChinaEconomicReview(2003-2005)和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顾问委员会委员。
曾任国际中国管理学会(IACMR)副会长、中国经济学(CEA)(英国)副主席。
社会活动
2008年7月4日,在西安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发表的《我的母亲》一文表达了一个普通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凸显了中国母亲的典型形象。
2013年9月12日,夏季达沃斯论坛第二天,嘉宾的讨论渐入佳境。
作为坚定的“市场派”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与中国移动
通信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李正茂了一场关于“垄断”的争论。
针对民众长期对中国通信行业存在“垄断”的指责,李正茂予以否认,并反指“微信才是垄断”;张维迎则表示,国内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混战”,并不是真正的竞争。
1996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张维迎做了一个比喻:假如把月亮交给一位农村老太太,月亮产权是清楚的,但没有效率,美国人随便就飞到月亮上去了,这个老太太管得了吗?由此他提出观点:进行产权改革,并不是因为产权不清楚,而是因为现存的安排没有效率。而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他指出“马背上画白道以得斑马”的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思路行不通。
2000年6月,“50人论坛西安会议”上,张维迎的观点依然尖锐:“裁判和规则制定者一定是政府吗?”并建议政府官员应该人手一册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来认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
2006年3月,坚持自己“市场经济逻辑”的张维迎发表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后遭到强烈质疑,被视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而一些批判者甚至没来得及看完他的全文,就断章取义地给了他“黑了心的”封号,原因之一是那句“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
张维迎:语言腐败甚于政治腐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在“2012中国绿公司年会”上表示,语言腐败是比政治腐败更为普遍、更为严重的腐败类型。“今天官员说我是人民的公仆的时候,实际意义是说我有权,我说了算。我们讲宏观调控,实际上就是通过微观操控而已。”张维迎认为,一个报告动则两万字,很多都是喊口号,语言腐败使语言失去交流功能。同时,语言腐败理论上是不诚实。“目前假冒伪劣如此之多,语言腐败如此之多,社会道德衰弱一点都不奇怪。”他认为如果消灭50%的语言腐败,就能够消灭90%的政治腐败和其他腐败。他呼吁我们要进入反语言腐败时代。
张维迎还主张宪政,宪政、民主与经济学有很大关系。
张维迎:国家"4万亿"10%应给私募基金投资
2009年9月,张维迎公开演讲时称,“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仍可保持高速增长。未来30年甚至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该言论引发民众热烈讨论
“许多国有资产是冰棍,不用也会自然消失的,只有运作起来才会产生效益。管理层收购国企,实现了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效果。即使是‘零价格’甚至负价格转让,国家也不一定吃亏,因为很多国企都有很多的负债和职工负担,这就好比你带着女儿改嫁和你单身一个人改嫁时的谈判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教育及医疗是否应产业化?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比如,让穷人一年出4000元,他也出不起。”(注:从上世纪90年代医疗产业化后,中国医院收费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加速度4倍以上。中国消费者协会2003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指出,中国大概有50%的人生了病不敢去医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药品价格过高。而根据官方统计,中国10年教育乱收费已达2000亿元人民币!)
怪论:在公有制下,官员索取剩余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因为它有利于降低监督成本,调动官员的积极性。私人产品腐败的存在,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即使不是最好的,也是次优的,第二好的。反腐败力度在把握适当、要非常适度,如果力度把握不适当,间接带来的负效应也非常大。
“改革使得相对利益受损最大的应该是领导干部,其次是工人,接下来是农民。改革的基本前提是尊重既得利益。只有做大蛋糕,才谈得上补偿。”
“中国的好多体制就像一堵墙,上面挖了许多狗洞,然后让我们钻狗洞。”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