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栋简介_个人资料

王庭栋(1923.06~2010.12),男,山西平定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山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原书记,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原副主任,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原常委。中共十一大、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经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第六、七、八届顾问。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庭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平定
出生日期:1923年6月
逝世日期:2010年12月21日
职业:原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毕业院校:平定初级中学
信仰:共产主义
性别:男
人物简介
王庭栋(1923~2010)山西平定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担任邢台县委宣传部长、书记等职。历任中共邢西、武安、博爱、沁阳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新乡地委秘书长,平原省委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代秘书长,新乡地委第二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书记,山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西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受到冲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庭栋同志1923年6月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城东门街。1937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平定县路西抗日政府教育科、路西县委机关事务员、秘书,冀西特委(地委)秘书,邢西县委宣传部长;
1940年后任邢西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3年12月后分别担任邢西、武安、博爱、沁阳县委书记,八路军独立营、独立团政委,新乡地委委员;
1949年11月后任新乡地委委员、秘书长,平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候补委员、委员、副秘书长、代理秘书长。
1958年8月被错误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下放劳动;
1961年12月平反后任河南省委农工部副部长;
1962年5月后任新乡地委第二书记、河南省委委员;
1967年“文革”中受冲击、被关押;
1968年1月任河南省革委会常委;
1970年4月后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
1977年3月任山西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
1983年3月任山西省委常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5年5月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农村工委主任;
1988年1月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5年12月离职休养。
王庭栋是中共十一大、十四大代表;第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经学会第三、四、五届副理事长,第六、七、八届顾问。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当时设省委第一书记)、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王庭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2月21日9时50分逝世,享年88岁。
2010年12月26日,王庭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太原市永安殡仪馆举行。
王庭栋同志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薄熙来、令计划,及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朱镕基、李岚清、田纪云、李德生、任建新以不同形式表示深切哀悼,并对其家属表示亲切慰问。中央、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省区市以不同方式对王庭栋同志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和慰问。
2010年12月26日上午,永安殡仪馆永安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吊唁厅悬挂着横幅“沉痛悼念王庭栋同志”和挽联“功著晋豫音容逝,名垂青史德泽存”。正中悬挂着王庭栋同志的遗像,王庭栋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上午9时,告别仪式开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纯清,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金道铭缓步走到王庭栋同志遗像前肃立默哀,向王庭栋同志遗体三鞠躬,做最后送别,并与其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省政协主席薛延忠通过其他形式表示哀悼并向亲属表示慰问。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还有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的负责同志和部分原省领导、省直单位、市县党政机关、驻晋部队和王庭栋同志生前好友、家乡代表,生前工作过地方的干部群众代表也前往送别。
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王庭栋同志在平定初级中学读书,受抗日救亡思想的影响,于1937年初加入牺盟会,参加宣传、募捐、游行等抗日活动。县城沦陷之后,主动找到平西抗日县政府参加革命。
在县政府、牺盟工作团、县委工作期间,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书籍,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担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地委委员期间,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开办训练班,发展党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建立和保卫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独立营、独立团政委,大力发展地方武装,带领基干民兵积极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开展保家乡、度灾荒,减租清债、反恶霸运动,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持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王庭栋同志在担任新乡地委委员兼秘书长,平原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办公厅主任,河南省委副秘书长期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起草、阅批了大量的文件、电报等材料和来信来访,切实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形成了讲政治、钻业务的良好风气。在抢先公社化、大刮浮夸风中,他坚持真理、敢讲真话,被错误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反党集团成员,下放生产队劳动。平反后担任河南省委农工部副部长、新乡地委第二书记期间,他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纠正不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错误观点和做法,狠抓生产队劳动管理、技术管理和财务管理,狠抓高产稳产农田基本建设和集体多种经营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克服了连续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局面,受到省委的好评。
调回山西工作后,王庭栋同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解决山西问题的指示,在党的领导下作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和干部思想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解放了大批干部,促进军民团结,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稳定,有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王庭栋同志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全面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复查纠正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关心支持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干部,为稳定山西形势、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推进各项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亲自撰写了不少有理论高度、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调研报告。大力支持农村改革的先进典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全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组织开展扶贫开发,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为建立富有山西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任期间,王庭栋同志坚持人大工作为稳定大局服务,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中心,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行使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主持审议了《关于建设万家寨引黄工程的决议》《山西省国防教育条例》等有深远影响的地方性条例,有力促进了我省的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进行评议,直言批评、推动工作、肯定成绩、理解困难,产生了良好效果。组织创办《人民代表报》,成为人大工作的宣传阵地和学习交流阵地,加强了地方人大之间的横向联系,得到全国人大的充分肯定。
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老而弥坚,壮心不已,坚持学习,关心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关注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参加中国农经学会、省农业合作化史编辑委员会等社会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的肯定。今年在北京住院期间,仍然十分关心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王庭栋同志始终坚信马列主义,坚信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他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领导经验,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平易近人,全省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事事为基层百姓着想,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教育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不搞特殊,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王庭栋同志的一生,是忠诚革命事业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鞠躬尽瘁的一生。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荣辱不惊、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他的革命精神和高风亮节永存!
英魂归处
王庭栋于2010年12月21日9时50分逝世,享年88岁。其骨灰葬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天龙山仙居园明泽苑内。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