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蔓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苏蔓(1914年7月—1942年7月12日),原名苏裕源,生于广西省苍梧县多贤乡,毕业于苍梧中学,入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省立勷勤大学,在校期间,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后赴日本留学,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受指派在上海工作;1938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1月被分配到广东工作;1939年秋至1940年5月,先后在曲江、南雄举办赣南党训班;1940年8月,苏蔓到桂林,任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以中学教师作掩护,开展党组织建设工作;由于叛徒告密,1942年7月7日,与罗文坤、张海萍被捕,12日晚在狱中自尽身亡。

基本资料

中文名:苏蔓

别名:原名苏裕源,曾化名黄维、亚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苍梧县多贤乡(今夏郢)

出生日期:1914年7月

逝世日期:1942年7月12日

职业:原中共广西省工委副书记

毕业院校:勷勤大学、东京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苏蔓(1914.7一1942.7),原名苏裕源,1914年7月生于广西省苍梧县多贤乡一个书香之家;1930年在苍梧中学毕业后,考进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35年夏在广东省立勷勤大学肄业;在大学期间,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剧变;同年7月,苏蔓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大学,一年后获社会学学士;1936年6月,在日本由林基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3月,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基本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的形势下,苏蔓毅然结束学业回到上海,受党组织指派在上海全国学联工作,并先后负责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中法大学和青年救国服务团中共支部工作,积极领导青年学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1月被分配到广东从事党的工作;1939年秋至1940年5月,受中共广东省委委托,先后在曲江、南雄举办赣南党训班;1940年5月,党训班遭国民党顽固派围捕,苏蔓化装脱险。

1940年8月,苏蔓受组织委派,与妻子罗文坤及张海萍一同回广西工作,苏蔓到桂林后,在中共党员杨东莼为教育长的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任指导员,12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决定重建中共广西省工委,派钱兴任书记,苏蔓任副书记,罗文坤任妇女部长兼桂林市委书记,张海萍任“南委”交通员;1941年9月,苏、罗、张转入逸仙中学当教师,以此作掩护进行党的工作。

1942年7月7日广西省国民党党部的特务,秘密逮捕了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等人,苏蔓等人在狱中宁死不屈,严守党的机密,敌特为利用他们透捕地下党员,将他们“释放”回逸仙中学,苏蔓等识破敌人的阴谋,在设法通知党组织和同志未果的情况下,三人在逸中宿舍集体自缢,以身殉党。

苏蔓,原名苏裕源,曾化名黄维、裴济、亚宋;1914年7月生于广西苍梧县多贤乡(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夏郢镇)凤凰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0年在苍梧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1932年秋至1935年夏又在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攻读;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苏蔓和同学们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到街头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尔后还回到梧州,动员各中等学校的师生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春,苏蔓与罗文坤结为终身伴侣,6月,他俩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大学;1936年夏,苏蔓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文化座谈会”,成为该会骨干,并被吸收为“左翼世界语联盟”的成员。同年暑假,他参加由中共上海文委东京支部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班,由东京支部书记林基路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半年,他担任了“学生党团”的负责人;积极参加成立留日学生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华留日同学会”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CC分子分裂同学会的阴谋。

1937年3月和5月,苏蔓、罗文坤先后回到上海,苏蔓化名“亚宋”,负责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法大学等大专院校党的工作;同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领导的学生运动委员会成立,苏蔓为学委委员;上海沦陷后,苏蔓夫妇留在法租界坚持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3月,苏蔓、罗文坤由中共江苏省委派往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1月,苏蔓、罗文坤奉派往粤北工作。苏蔓化名裴济,在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工作,担任省委干部训练班的班主任。

1941年1月,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撤销后,大批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被迫撤离。在桂林,钱兴、苏蔓、罗文坤等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荫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方针,根据斗争形势变化,对全省各地党组织作了调整,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同时注意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行动谨慎,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好应变准备。

1941年9月,苏蔓、罗文坤、张海萍转入逸仙中学当教师,以此作掩护;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党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上,在广西大学、医学院、桂林高中、两江师范、妇联会等学校、机关、团体都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建立了一批党的基层组织。

在钱兴、苏蔓、罗文坤等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党组织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并在斗争中发展了一批党员,建立了一批新的特支、支部,不少地方的抗日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发展,桂林的抗日文化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复。

1942年5月26日,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郭潜在广东韶关被捕,随即叛变,供出了中共南委和广西省工委领导人名单;南委机关被破坏后,广西省工委失去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

7月4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急电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立即着手破获中共广西组织。7日,国民党江西中统局特务庄尚之、叛徒郭潜等6人到达桂林;8日晚,中共广西省工委外交通员梁耀宝被捕叛变,供出了所知党员名单。

7月9日,广西当局开始全面捕人,苏蔓、罗文坤、张海萍等7人被捕,史称七九事件;被捕当晚,苏蔓、罗文坤、张海萍被押往桂林龙隐岩,通宵达旦受到刑讯,在敌人的酷刑和引诱面前,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人坚贞不屈,始终未吐露党的半点机密。

桂系当局为放长线钓大鱼,于11日将他们“释放”回逸仙中学,暗中派人监视,以诱捕前来联系的中共党员;为了保护党的组织,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人毅然于13日凌晨集体自缢,壮烈牺牲,以壮烈的行动粉碎特务的阴谋,苏蔓自缢前,在特务留下的悔过书上奋笔疾书“不自由,毋宁死”6个大字。

烈士身后

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烈士的壮烈行动震动了桂林城,国民党机关向上司报告说:三人同时自缢身死,事出仓猝,殊为骇异;国民党的《扫荡报》诡称是“桃色事件”作了报道,这实际上向中共组织报警,很快他们察觉自己干了蠢事,连忙又下令把这天的报纸全部收回。

据回忆资料,七九事件后,苏蔓、罗文坤、张海萍单线联系的党组织,一个也没有遭到破坏。

1943年2月7日,中共广西省工委发出《告全体同志书》,沉痛悼念苏蔓、罗文坤、张海萍三烈士,并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学习苏、罗、张三烈士宁死不屈,以身殉党的革命气节。

1983年3月,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决定将三烈士遗骨起出火化,骨灰从桂林移至南宁革命陵园安放;1989年在桂林尧山修建苏蔓、罗文坤、张海萍革命烈士纪念碑,当年7月9日,在三烈士牺牲47周年之际,纪念碑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纪念碑落成处被确定为桂林市首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浏览55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