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钱宁(1922年12月4日-1986年12月6日),中国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专家。浙江杭州人。1943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系。1948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学位,1951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长期从事泥沙问题及其治理的研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钱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2年12月4日

逝世日期:1986年12月6日

性别:男

1922年12月4日,钱宁出生于浙江杭州,是吴越国开国国王钱鏐之后,1931年,进入蕙兰中学(现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就读。

1939年,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中央大学土木系。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

1948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导师H.Rouse教授),之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师从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之子、泥沙权威小爱因斯坦教授。195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中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水工水工研究室工作,担任研究员。

1958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立时,钱宁担任河渠所副所长。

1973年,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担任教授、泥沙研究室主任,来到黄河三门峡的教学基地工作,恢复了对黄河治理工作的研究,直到1978年才回到北京。

1979年,身患癌症的钱宁在病中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1年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同年杂志《泥沙研究》复刊,钱宁任编委会主任。

1984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并创办了英文版《国际泥沙研究》杂志,加强了同各国学者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泥沙科研工作的发展。

1985年,被表彰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中共北京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同年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2月6日,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终年64岁。

科研综述

钱宁早年与美国水文学家爱因斯坦(HansAlbertEinstein)合作,发展了高速不均匀沙的输沙理论。他继承并发展了爱因斯坦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倡导并开展了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研究,为开拓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相结合研究河床演变起了重要作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7年10月,在兰州召开的黄河干流大型水库泥沙观测研究成果交流会上,钱宁提出“西北地区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的初步探讨”,是第一次关于高含沙水流运动的研究。

钱宁先后参加和领导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和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等科研机构的创建,并长期在黄河现场进行观测试验研究工作,踏遍黄河上、下游和中游水土流失地区,多次成功组织了重大泥沙问题的科技攻关。

钱宁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直倡导将河流动力学和地貌学结合起来研究河床演变,为该学派创始人之一。重视中国水利建设中泥沙问题的研究,是中国研究黄河的著名专家之一。他的《黄河下游河床演变》一书,阐述了黄河下游河道自然演变规律,为防洪治河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主持研究的“集中治理黄河中游粗沙来源区”的成果,是治黄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对制订黄河治理规划、解决钱塘江河口及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文著作

截至1986年,钱宁主编与和编著作8部,译作3部。1983年钱宁用毕生精力系统地总结了当代国内外研究成果,写成的个人第一本著作《泥沙运动力学》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钱宁去世后,经一些专家学者之助,并在各方面资助支持下,将此书译成英文,1999年由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出版;钱宁写第二本著作《河床演变学》时,病情再度恶化,其中绝大部分,他不得不口述录音,由同志帮助记录而成,在他去世后不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水利部全国优秀水利科技图书奖一等奖;第三本著作《高含沙水流运动》是由钱宁主编和清华大学同仁合作书写的,这是钱宁多年研究中国河流特色的理论总结,由于等待一位研究生的实验结果,他未能完成本该由他执笔的本书最后一章总结,就逝世了,此书也获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

出版著作

期刊论文

1钱宁.关于“床沙质”和“冲泻质”的概念的说明.水利学报,1957(1):29-45.

2钱宁.冲积河流稳定性指标的商榷.地理学报,1958,24(2)128-144.

3钱宁.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水利学报,1958(4):33-60.

4钱宁.周文浩,洪柔嘉.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特性及其分析.地理学报,1961(27):1-27.

5钱宁,麦乔威.多沙河流上修建大型蓄水库后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演变趋势及治理.水利学报,1963(6):1-19

6钱宁,谢汉祥,周志德,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沙坝的近代过程.地理学报,1964,30(2):124-142.

7钱宁,万兆惠.近底高含沙量流层对水流及泥沙运动影响的初步探讨.水利学报,1965(4):1-20.

8钱宁,周文浩.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9钱宁,万兆惠,钱意颖.黄河的高含沙水流问题.清华大学学报,1979,13(2):1-17.

10钱宁,戴定忠.中国河流泥沙问题及其研究概况.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3-8.

11钱宁,王可钦,闫林德等.黄河中游粗泥沙来源区对黄河下游冲淤的影响.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0:53-62.

12钱宁.推移质公式的比较.水利学报,1980(4):1-11.

13钱宁,周宾.阳武河灌区分水渠首及沉沙池的模型试验和原型观测.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941-952.

14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656.

15王兆印,钱宁.粗颗粒高含沙两相紊流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A辑),1984(8):266-773。

16王兆印,钱宁.层移质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A辑),1984(9):863-870.

17钱宁.关于河流分类及成因问题的讨论.地理学报,1985,40(1):1-10.

18钱宁,万兆惠.高含沙水流运动研究述评.水利学报,1985(5):27-34.

19钱宁,张仁,陈稚聪.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的几个泥沙问题.人民长江,1986(11):1-5.

钱宁一贯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从六十年代起,就倡导组织了多种类型的泥沙培训,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泥沙工作骨干力量。为了贯彻中央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他写出了教育改革建议书,呼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教学,注意人才的培养。

钱宁热爱教学,他以教学育人的思想为指导,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坚持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钱宁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人物评价

钱宁是一位具有深湛理论修养与开拓精神的科学家,是中国河流泥沙研究工作的卓越组织者之一,为中国河流动力学与地貌学相结合研究河床演变,对黄河、长江的治理做出重要贡献。他倡导并开展了高含沙水流运动机理研究,多次成功组织重大泥沙科技攻关,领导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和清华大学泥沙实验室的创建工作,推动中国泥沙研究事业长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中国泥沙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人民网评)

钱宁讲课时,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色,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听者深受其感染,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出对这门学科深厚的兴趣。(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高季章评)

后世纪念

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

1987年为了纪念钱宁在泥沙研究领域所作的贡献,经水电部批准,由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设立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简称“钱宁奖”)。“钱宁奖”于2002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为社会力量奖,是面向泥沙科学技术领域的奖项。

钱宁先生铜像

2011年5月4日,杭州二中建校112周年纪念日,钱宁雕塑揭幕仪式在赤子广场举行。

2012年12月3日,“钱宁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清华大学水利系泥沙实验室举行。

浏览69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