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冀民简介_个人资料

王冀民(1922- 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束馆镇后王家村人,1922年5月22日出生,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4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成都军区理塘陆军医院政委,解放军第47医院政治处主任,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王冀民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束馆镇后王家村
出生日期:1922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2005年6月4日
职业:军人、地质工作者
主要成就:早年投身革命参加抗日和解放战争,后为地质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基本信息
王冀民(1922-2005年),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束馆镇后王家村人,1922年5月22日出生,1939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4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成都军区支前医院(理塘陆军医院)政委,解放军第47医院政治处主任,地质部西南地质科学研究所负责人。1982年9月离职休养(副厅级),因病于2005年6月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王冀民同志于1939年1月参加革命,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月至1941年4月冀鲁边区冀南三分区干校学员(游击队);
1941年4月至1941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在莘朝边办事处(抗战期间,由莘县南部、朝城北部毗邻地区析置)任司务长(游击队);1941年1月至1945年7月先后任南锋县(1943年7月,莘朝边办事处改置为南峰县)抗日政府管理员(游击队)、冀南区党委元南工作大队组长;1945年7月至1946年8月任山东省莘县抗日政府区公所财助、会计;
1946年8月至1947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一旅(该部于1949年2月整编后为: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四十六师)七团一营三连连长、政治指导员,1946年11月参加河南省野鸡岗战斗,1947年3月至5月,随一纵先后参加了豫北、卫西、安阳等战役(在黄河铁桥以北解放多个车站、在安阳外围打援);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7日在参加解放山东郓城的战斗中,随一纵1旅主攻郓城西门,王冀民同志在攻城战中身负九处弹片伤;1947年7月至1949年11月任18兵团后方医院指导员;1949年11月至1950年6月任18兵团后勤政治部组织干事;
1950年6月至1951年5月任川西军区后勤卫生部副教导员;1951年5月至1952年6月任川西军区后勤军需部教导员;1952年6月至1953年2月任川西支前第五办事处政治协理员;1953年2月至1955年8月任四川军区预备第二分院政治协理员、党委书记;1955年8月任解放军第一预备医院政治教导员、党委书记;1955年12月任西南军区洛碛二级陆军医院(重庆市江北县洛碛镇)政治教导员;1956年初任重庆市公安总队党委委员、监委委员;1956年5月任洛碛陆军医院政治协理员;
1956年11月至1957年7月在解放军第45医院政治处工作任负责人;1957年7月至1957年12月任雅安市兵役局支部书记、副政委;1957年12月至1959年5月任成都军区理塘陆军医院党委书记、政委;1959年5月至1964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医院政治处主任(泸州);
1964年11月至1966年11月任原地质部西南地质科研所二室副主任;1966年11月至1968年9月任原地质部西南地质研究所政治部副主任。1968年9月至1978年8月任原西南地质研究所革委会主任、党委副书记。1982年9月离职休养(副厅级)。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西临河北省大名县和河南省南乐县、清丰县,南临河南省范县,是“鸡鸣闻三省”之地。莘县今日之版图形成于1964年,是由抗战时期的原莘县、朝城县、观城县的全部和范县、濮县的金堤河以北部分及南乐县几个村庄组成。莘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厚质朴、刚勇忠义。“钢铁濮范观,平原小延安”,是莘县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丰碑。莘县北部马颊河以西地区,是冀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莘县南部则是冀鲁豫边区中心区。
1938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主力和抗日先遣支队到达鲁西北一带,派李聚奎为司令员,组建一二九师抗日先遣纵队。此后,陈赓率六八八团进抵张鲁集,在日伪顽联合夹击下艰难支撑的莘县人民,终于迎来了八路军主力部队。六八八团迅速挥师北上,连打几个漂亮仗,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给鲁西北地方党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在一二九师驰援鲁西北的同时,一一五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奉党中央命令,率师直和三四三旅六八六团挺进冀鲁豫,六八六团团长兼政委杨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驰骋在朝城、观城、梁山一带,成为冀鲁豫边区人民抗战的支柱。
在主力部队的支持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1938年12月,中共莘县县委重新建立。县委从莘县事变的教训中,明白了建立武装的重要性,很快成立了先遣纵队第一游击大队,接着十支队改编为筑先纵队。从此,八路军先遣纵队和筑先纵队神出鬼没,活跃在莘县的土地上。莘县县委利用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工作,1939年9月,莘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接着各区成立了抗日区公所,标志着莘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筑纵和先纵采用灵活战术,紧紧依靠群众,相继取得了俎店战斗、魏庄战斗、富裕集战斗的一连串胜利,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体军民的斗志意志,推动了根据地建设和各项抗日活动的开展。莘县北部和西北部成为较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1939年夏,鲁西北党政军领导机关在日伪扫荡下,转移到朝北一带,逐渐开辟了朝北抗日根据地。朝北,是朝城县的老五区,南起韩庄、张鲁集,北到朝城县边界,共78个村庄。这里处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五县毗邻处,最远处距朝城县城100余里,属于敌伪统治力量的边缘区。地形上,此地西有卫河,东有马颊河,阻断了与莘县、大名等地的交通,是对付敌人的汽车、装甲车的天然屏障,境内沙丘起伏,柳林漫坡,适宜开展游击战争。这里民性强悍,豪侠仗义,有着抗暴御侮的传统。党的工作在这里开展比较早,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较好,所以,这里逐渐发展成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先遣纵队的指挥机关安置在莘县、朝城县和冠县的交界处,此时,成立了中共鲁西区党委,撤销了鲁西北特委,同时建立了鲁西北地委,党委机关也都在朝北一带开展工作。在先纵和鲁西北地委的领导下,老五区群众行动起来,开展了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区政权的斗争,最后,共产党员牛缃任五区区长,宣布脱离朝城县政府,实行抗日自治。老五区夺权斗争的胜利,标志着朝北抗日根据地的初步形成。朝北与莘西北、莘北等广大农村连结在一起,形成为一块广阔的红色区域,并逐渐发展为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反共活动,山东鲁西行辕主任李树椿、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王金祥、山东保安第十一旅旅长齐子修等不断进行军事挑衅,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盘踞在朝城、观城、范县一带的李树椿、王金祥部接连制造摩擦事件,并操纵会道门暴乱,反对我党我军,并阻断抗日根据地间的联系。1940年初,我军主力部队在冀鲁豫平原上了一场规模宏大的反顽作战。1940年1月,李聚奎指挥先遣纵队、筑先纵队,杨勇指挥三四三旅,联合对盘踞在朝城的王金祥部发动攻击,一举攻克朝城县城。2月,程子华、宋任穷统一指挥冀鲁豫、鲁西北的八路军主力部队,对石友三部发起反击,重创顽军,石友三、高树勋率残部逃窜。1940年5月,我反顽大军在观城、清丰一带整军,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和南进支队等部,在黄克诚领导下,建立冀鲁豫军区。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7月,我军主力发起第三次反顽作战。在我军的政治军事的双重打击下,顽军内外交困,四下溃逃。至此,观城、范县以及濮县广大地区解放,鲁西和鲁西北抗日根据地联成一片。1940年春,观、朝、濮、范各县县委召开会议,总结党的发展和对敌斗争经验。随后,在党的领导下,观城、朝城等县的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建立了区政权和各级各类抗日团体组织。濮、范、观、朝一带,抗日工作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濮范观朝根据地,成为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也是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鲁西和冀鲁豫边区的党政军群机关和后方逐渐转移集中到濮范观,使濮范观成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平原小延安”。
1943年底到1944年初,冀鲁豫边区党委在观城县红庙再次召开边区高级干部会议,总结了一年来的对敌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情况,对推动根据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4年2月,冀南区高级干部会议在莘朝县(注:1943年莘县和朝北合并为莘朝县)的杨夏里、杨村寺等地进行,冀南区党委书记宋任穷和冀鲁豫区党委书记黄敬分别作了重要报告。冀鲁豫、冀南两大战略区高级干部会议的召开,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的准备。高干会结束后不久,两区在观城县红庙召开合并大会,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和冀鲁豫军区,黄敬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分局副书记。观城作为根据地中心区,其红庙村依然是冀鲁豫边区的首府,共产党华北的政治、军事中心。朝南战役后,冀鲁豫军区部队不断向朝城之敌施加军事压力。1944年2月,朝城汉奸文大可被迫率部东逃,朝城县解放。8月,军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新八旅二十二团和基干大队,智袭莘县城,在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员范永堂的接应下,攻克县城,活捉伪县长,并乘胜扫除了周边据点,解放了莘县。至此,范县、观城、朝城、莘县全部解放,莘县全境全部掌握在人民手中。但是莘县周边仍未解放,不断有日伪汉奸突袭根据地,屠杀革命群众。1945年8月,冀鲁豫行署、军区联合发出命令,号召全区军民总动员,解除日伪武装,保护人民利益。莘、观、朝等各县遵照命令,组织了反攻营,扩建了基干团,积极实施反攻。9月2日,日本对华投降,中国人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八年来,莘县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大战略中心区的首府分设莘县南北,南边是以观城为中心的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北面是以朝北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两块根据地中心区,历经无数次的蚕食、扫荡,始终坚强地屹立在华北敌后,打击牵制了敌人,鼓舞了全区、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为赢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1947年夏,为吸引牵制敌人,粉碎敌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党中央、毛泽东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在外线大量歼敌。战略进攻的矛头指向哪里?毛泽东选定在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大别山地区,并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担负挺进大别山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挺进大别山的第一步就是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一纵、二纵、三纵、六纵,共四个纵队十二万余人,在鲁西南张秋镇至临濮集三百余里的地段上,采用偷渡与强渡相结合的战术,一举突破黄河天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序幕由此拉开。
渡河后,我军以每小时十二华里以上速度的强行军,直扑蒋军“黄河防线”的中心重镇——郓城。蒋军郑州第四绥区司令官刘汝明急电驻守郓城的55师师长曹福霖,命其采取重点防御战术,告诉他说:“只要集中固守郓城,就没有问题。”曹福霖速令郓城周围及沿河岸各据点的蒋军,于7月2日全部龟缩到郓城。2日,我军包围郓城。驻守黄河南岸小王庄之敌222团的一个营,和从肖皮口星夜狼狈窜回的另一个营,被我军截在城外,落荒而逃。驻于城东北十五里唐店之敌87团,刚刚集合好队伍尚未出村,我军已勇猛追到,乃不得不仓皇绕道东南,从南门窜进城去,一路遗弃武器弹药甚多,所有家眷全部丢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占领郓城县城长达8年之久,郓城县城虽然很小,但战略位置却很重要。当年日本人在这里苦心经营了多年,修筑了不少的碉堡。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第55师主力占领郓城,并把郓城作为巩固鲁西南黄河防线的战略要地,他们抓民工,加固城垣,增筑工事,使得郓城县城的防御更加坚固。
据资料记载,当时郓城县城城墙高约7米,宽3米,城墙外有宽3--5米的壕沟,壕沟外设有鹿砦,重点地段设有3至5道,并有两道铁丝网和地雷区。城四门内外、上下两侧筑有明暗碉堡,敌人可以依托工事,组成直射、斜射、侧射、屈射和明暗火力相交叉的严密火力网。城内则依托建筑物、地堡群和多层射孔,实施多层防御,形成了完整的防御网。当时郓城城内驻有敌第55师师部及其第29旅、第74旅,共计20000余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敌原系西北军,擅长守备,武器装备均优于我军,并有徐州方面的空中支援。
“其实,郓城攻坚战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第一仗,作为鲁西南战役的开端,这一仗充分体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艺术。”郓城县党史委副主任王平云说,“当时,刘伯承、邓小平制定了‘攻打郓城,诱敌增援,全部歼灭’的作战计划。因此攻打郓城必须掌握好火候。打早了,歼灭了郓城守敌,敌人的援军就不敢来了;打晚了,敌人援兵赶到,就会使我军腹背受敌,陷入被动。”
刘邓首长决定:攻敌一点(郓城),吸敌来援,啃其一边(定陶),各个歼灭,粉碎敌人企图。一纵(杨勇、苏振华)奉命攻歼郓城之敌,一纵所属1、2、19、20旅、1个骑兵团,约3万余人。郓城之敌比较孤立,援敌又分东西两路,便于我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按照纵队部署:1旅由西面,20旅由南面攻击,2旅由北面、西北面助攻,19旅及骑兵团防敌从东面突围。先歼灭南、北、西关之敌,然后突破城垣,割歼敌人。1旅、2旅、20旅先后于3日至4日夜攻占了北、南、西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旅在旅长匡斌、政委石新安的指挥下,经激烈战斗,歼灭了南关之敌67团主力,活捉了敌旅长。担任主攻的1旅旅长杨俊生有多次带领部队攻克城市的经验,经过周密勘察,决定由西门南200米箭墙突击部突破。
1947年7月7日天刚亮,刘伯承、邓小平接到了侦察部队的报告,敌军第32师、第66师开始增援,他们立即命令打电话给一纵司令员杨勇:“顾祝同(时任国民党军陆军总司令)已经按我们的意见办了,你可以动手了。”“3天时间能不能把郓城拿下来?”杨勇司令员早就计划着不用一天的时间攻下郓城,但为防万一,他还是留有余地地表态:“首长请放心,两天就够了。”
7日黄昏,总攻开始。20旅对南门、1旅对西门同时发动突击。20时开始炮火准备,炮声隆隆,火光冲天,1旅将西城门敌人的发射点大都摧毁,并在城门南侧打开7米宽缺口,21时发起冲击。1旅旅长杨俊生亲自指挥第1团,从城墙缺口处登城占领了突破口,粉碎了敌人的反冲击,仅用40分钟便攻占了西城门。22时,全团投入城区进行巷战,沿西大街向东穿墙破壁,逐巷争夺,打退敌人疯狂反扑,以猛虎掏心战术向敌55师师部穿插,直逼敌人指挥中心。
“当时攻城部队主力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纵,一纵的指挥部就设在城南的陈路口村,我们的战勤指挥部则设在城南的夏庄。”解放前郓城县我党地下工作者鲁成老人虽至耄耋之年,但思路仍然清晰,“攻城部队在城西南角的高粱地开挖战沟,一直挖到城外的壕沟,以便于接近城墙。”
当晚8时,杨勇司令员一声令下,3颗红色信号弹刚一腾空,我军100多门火炮同时发出怒吼,一排排、一串串炮弹,呼啸着划破夜空,飞向敌军的阵地。敌军城门、城墙上下的碉堡、工事,顿时砖石横飞,硝烟弥漫。城内的一些目标也被击中,升起了一个个烟柱。炮弹的爆炸闪光和城内一些房屋燃起的火光交织在一起,把天空照得通明。一纵第20旅8团一营率先向南城门的守敌发起进攻。当我军架云梯强行登上南门外墙后,遭到了敌人的疯狂反扑,后续部队被敌军密集的炮火封锁,难以跟进,一营的先头部队只好又撤出了南门。其后发起进攻的第2旅也在北门和城西北角受阻。
负责主攻西门的是一纵第1旅,他们并没有急着进攻,而是利用先前开挖的战沟,打开了一条进攻的通道。旅长杨俊生命令炮兵向西门南侧的城墙发炮,随着山炮、榴弹炮的爆炸声,城墙被炸开了10米左右的口子,缺口附近的地堡也被摧毁。指挥战斗的旅参谋长请示杨俊生旅长,“是否可以发起进攻?”杨俊生说,“火候还不到。”杨俊生命令爆破组用300公斤的炸药继续轰炸城墙,最终炸出了一个30多米的豁口。利用这个豁口,我军攻入了郓城县城。
我军虽然攻入县城,但守城之敌依托城内的街巷和地堡等工事负隅顽抗,我参战部队同敌人了巷战。战至半夜,我军对位于天主教堂的敌55师师部形成包围,并一举将敌军师部摧毁。敌军顿时成了“无头苍蝇”,混乱不堪。我军则乘机勇猛穿插,将城内的残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8日4时30分,1旅7团攻占了南门东侧城墙,3营向南门守敌背后发起攻击,20旅由正面发起猛攻,很快歼灭了南门之敌,并向南城区发展。1、2旅主力逼近东门,防守东关和东门之敌86团在我四处围逼和政治攻势下缴械投降。城内之敌到处乱跑,纷纷跳下城墙逃命,2000多人被在城墙下等待已久的民兵活捉。8日晚,残敌彻底被肃清,郓城解放。此时,徐州剿总奉蒋介石之命派一架飞机飞抵郓城上空了解情况,看到大势已去,飞机在郓城上空盘旋一圈后无奈而去。
郓城战役战果辉煌:历时9个小时,歼敌1.3万余人,歼灭55师师部及其所属之29与74两个整旅,活捉蒋军55师中将副师长理明亚、29旅上校参谋主任毕贯一、29旅87团中校代理团长金克俊、74旅22团中校副团长阎慎言、张子正、上校军需处长许青麓以下官兵八千三百余人,毙29旅中校代理团长王靖趾,伤29旅副旅长王亚柏、74旅220团中校代理团长曹敬堂以下两千五百余人,共计毙伤俘该师官兵一万一千余人(该两旅各辖两个团,团长均已参加南京受训,凡留团之负责指挥官,悉被歼灭和生俘)。另生俘郓城“还乡团”及伪县保安团等官兵二千余人。此役计歼敌一万五千余人。缴获山炮十门,战防炮六门,迫击炮二十五门,汽车九辆,各种枪支九千一百九十九件。在郓城攻坚战中立下奇功的第一旅被授予“大反攻中首立奇功”旗帜一面;野战军司令部给一纵及其第一旅记大功一次;刘伯承、邓小平在给一纵的通令中指出:“你们以坚决果敢的动作,歼灭了固守郓城之敌,收复郓城,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光辉先例,争取了野战军大反攻中的一个重大的胜利。”同年7月10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在给晋冀鲁豫野战军的贺电中,称郓城攻坚战为“伟大的胜利。”当地老人回忆说:“为了庆祝郓城解放,人民政府后来把战斗最激烈、位于城南门的老油坊街,改名胜利街。
此役的胜利“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先例,争取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和重大的胜利。”反攻初战告捷,为实现鲁西南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我军战略大反攻奠定了基础。
在郓城县郭屯镇唐官屯村有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北屋是三间用土坯垒起的房子,间与间之间没有门,正房的旁边分别是两间配房和两间小厨房,厨房靠屋山的地方躺着一架过去农村常用的大碾盘。这在62年前,算是唐官屯村最宽敞明亮的民房了。小屋的主人名叫樊祥珍,他终生难忘当年部队首长刘伯承、邓小平等住在他家、指挥鲁西南战役的情景。
1947年7月的一天,郓城县郭屯镇唐官屯村来了一支解放军队伍。这支部队和国民党军有着天壤之别,部队官兵对待老百姓都非常和气。部队征用樊祥珍家的房子,充当临时指挥部。当天有三位首长模样的人住进了樊祥珍家,樊祥珍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个子高高的、戴着眼镜的首长住进了三间北屋;个子较矮、说着一口四川话的首长住进了两间西屋;还有一位年轻的干部模样的人住进了位于院子东面的两间厨房。
“当时俺家的院门外,有执勤的卫兵,我当时只有10多岁,但也明显感觉到这两位首长是大官。高个子和矮个子首长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有时他们俩还到村边一起散步。”樊祥珍家回忆说,“每当研究作战计划时,高个子和矮个子首长就把军用地图铺在大碾盘上,一研究就是半天。直到解放后,我们才知道高个子首长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矮个子首长就是晋冀鲁豫野战军政委邓小平,和他们住在一起的年轻干部是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情报科科长杨国宇。”
樊祥珍家至今珍藏着两样“宝贝”,一样是刘邓首长曾经用过的一把茶壶,另一件就是大碾盘。每当有人来到他家,樊祥珍总是骄傲地说,“千万不要小看大碾盘,想当年,刘邓首长在这上面指挥过千军万马呢!”刘伯承、邓小平等前后在唐官屯村住了18天,在这里他们指挥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
1947年的7月8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攻克郓城,歼灭整编第55师大部;7月10日,第2、第6纵队分别攻取曹县、定陶,歼灭敌第153旅;14日晚,晋冀鲁豫野战军对六营集发起进攻,当守敌突围时即被歼灭于预设阵地之内。六营集战斗取胜后,第2、第3纵队即对羊山集之敌发起进攻,于28日全歼第66旅,胜利地结束了鲁西南战役。
鲁西南战役历时28天,共摧毁敌4个整编师师部,歼敌9个半旅6万余人,不仅为跃进大别山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力地配合了西北和山东战场重点进攻作战。
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一纵队是解放军的野战主力兵团之一。它于1945年9月22日,按照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在河北省清丰县柳格集(今属河南省)组建。纵队统辖第一、二、三旅,直属新基干第六团及直属分队。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副司令员曾思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国华(后是崔田民接任政治部主任)、参谋长赵东寰(后因病休养由卢绍武继任)、政治部副主任吴实。所辖第一旅,由原冀鲁豫八分区领导机关直属队的大部分和第四、六、七团编成。
一纵自1945年11月10日离开冀鲁豫地区,先后在3个军区指挥下,转战长城内外,历时一年,行程6000余里,参加主要战斗20余次,歼敌13000余人。刘伯承司令员赞扬一纵队是四战之军的远征军。
1949年2月19日,一纵队整编为十六军(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集团军),属二野五兵团,军长尹先炳,政治委员王辉球。
目录 返回
首页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