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风简介_个人资料

21 09月
作者:admin|分类:名人大全

徐风(1900-1988),字乐山,号仁斋,江苏无锡人,祖籍常州。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首届毕业生,系徐悲鸿先生高足,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太湖画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风

外文名:Xu Feng

别名:字乐山 号仁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州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

主要成就: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代表作品:《深冬图》《雀梅图》《傣寨春早》《五牛图》《大白菜》

基本信息

徐风(1900—1988),号仁斋,字乐山,江苏常州人。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首届毕业生,系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高足,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太湖画派”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时期,徐风颠沛流离于湘、桂、赣、黔之间,万里羁旅,不遑宁居,唯寄情染翰,以抒忧愤。数年间作画两百余幅,赋物象形,曲尽其妙,允为惬心之作。1943年夏,徐风在贵阳举办个人画展,3日间,观众达三万余人,盛况空前,轰动山城。画展前,徐风曾邀徐悲鸿老师亲临贵阳对其作品一件件仔细检阅。阅后,老师赞叹不已,欣然挥笔题词:“清音”、“元气淋漓”,并附语曰:“仁斋弟近作山水轶出清人,笔墨之用,一本自然,喜而书此。”

当时,《中央日报》记者汤黑子也对此次画展的盛况进行了连续报道,评曰:“徐氏致力艺术垂三十年之久,其功夫之深湛、技巧之熟练,绝非一朝一夕所可致,其构意及手法均达炉火纯青化境。最可贵者,徐氏绘画中西兼长,但中画绝不染及西画色调,西画又无中画风格,各得原有之特色,不相混合,此实目前一般画家所难能者,故中西合璧未当不可,然中西画精神各异其趣,技巧又迥然不同,如勉强为之,难免有四不像之感。”“徐氏之画结构奇突,意境典雅,用笔用意,无不老到浑厚,大气磅礴,洵称佳作。如第一室第四号之《归牧图》,牧童跨于牛背,步入危桥而把笛自若,可谓奇构。又如写黄果树瀑布,白练千丈,飞挂于悬崖峭壁之上,气势凌人,异常雄壮,其下有苗妇二人割草,状极酷像,颇能显示苗胞之生活实况。至所画之马已得徐悲鸿之神态,以用线条为多,非用墨烘托,是又脱离悲鸿大师之窠臼矣。”“徐氏擅长山水,其神韵气魄,均能表现名山大川之神态,尚有斗方册页十数幅,所绘石竹,亦皆古雅老练,精巧玲珑。中画之外,徐氏擅长西画,计有水彩三十余幅,炭精数十幅。水彩之取景设色逼真富丽,中以晨曦、秋林等幅最佳,前者朝暾升起,气象万千,后者红叶夕暮,艳丽无比。至其炭精之人物速写,笔致流利,各有神态,青苗少女一帧,曾为大画家徐悲鸿所赏识,谓为不可多得之作,盖其呈现纸面者,固不仅苗族之服装也,尤有其特殊个性,以故神态活现,逼真酷肖。”

1946年,徐风携眷东返,执教于江苏省立洛社师范,从事美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五十多年来追求艺事从未中断,一生视艺术为生命。徐风不仅对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颇深,而且对素描、水粉、水彩、油画、艺用解剖以及现代艺术潮流、画派等教学的研究尤有心得,撰写了大量的艺术札记、文论跋语及教学笔记和课程讲稿。原中国美协理事、辽宁省文联副主席、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乌叔养在上世纪40年代初曾给徐风以极高评价:“你的中国画造诣极深,素描极有基础,我辈来日无多,今天有你这点功夫的,国内实在不多”当今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究室主任范扬亦对徐风作品极力推崇:“徐风先生作品极佳,风格朴茂,笔墨纯真,是当代丹青高手”并为其作品题词:“大风之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徐风虽已年登大耋,仍朝夕作画不辍,先后担任无锡二泉画院、江南书画院艺术顾问。晚年之作,信手神来,笔墨纵横,淋漓尽致。2000年,“徐风百年诞辰纪念画展”相继在上海、南京、无锡三地举行,再次受到美术界及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影响广泛。其名被载入《无锡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亚洲现代名流》及《世界书画名家大典》中。出版物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徐风书画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徐风画集》。

徐风一生待人真诚,谦虚和蔼,奋发进取,为侪辈冠,其艺术之精髓将永留芳世。

徐风是悲鸿1927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第一批学生,与吴作人、吕斯百为同窗艺友,他是我国第一批掌握了欧洲真正精湛的传统写实技巧,并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悲鸿的现实主义传统绘画艺术,在中国画、水彩画、素描、书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廖静文

“元气淋漓”的题词,是父亲对中国艺术界有成就人的最高评价,据我所知,父亲只为两个人题过,一个是傅抱石,一个是徐风。

——徐庆平

遗逸的“清音”

提起徐悲鸿大师执教中央大学艺术系时期的高足,人们总会想到吴作人、吕斯百等大家。罕有人知晓与他们同为首届毕业生的徐风,也是一位兼精中西画艺的大手笔画家,却因命运不济、艺途艰难而终老于无锡洛社师范。

徐风号仁斋,字乐山,想必是取孔子“仁者乐山”之意,其毕生亦堪称“仁者”。1900年生于常州,1918年与钱松喦同学于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192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艺术系。适逢徐悲鸿留法八年归国,暂居上海,艺术系42位同学仰慕大名,推举徐风、吕斯百、叶季英三人去沪探望,表达迎邀之诚。次年果然如愿,从此耳提面命。时当徐师举办旅法个人画展,展前见到徐风所作油画《自写像》,认为色调和谐,气势大方,徐师当即决定将此画送到展场,与己作同展出,堪称殊荣。其后,徐风又被学校安排为徐师看管画室,入住其中,故亲见恩师创作过程,有时还充当模特。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中,左上方一位仰视者和一位俯视者,就是写生的徐风头像。

抗日战争期间,徐风颠沛流离于湘、桂、赣、黔之间,览山川,察民风,有动于衷,作画良多。1943年夏于贵阳举办个人画展,徐师大为赞叹,挥笔题赠“清音”、“元气淋漓”,并附记:“仁斋弟近作山水,轶出清人,笔墨之用,一本自然,喜而书出。”此展三天观众多达三万余人次。《中央日报》曾发表长篇评论,极赞“其构意及手法均达炉火纯青化境”。1946年以后,徐风东返,执教于无锡洛社师范。50年代末钱松喦曾力荐其入江苏省国画院,惜因故未成。从此一心从教,不忘创作,以艺术为生命,在艰苦条件下默默耕耘。

2000年以后,《徐风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徐风书画艺术回顾展》,相继在上海、南京、常州、无锡成功举办,再次受到美术界及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影响广泛。2008年、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徐风画集》和《徐风书画集》。2013年,徐风家属向无锡博物院无偿捐赠徐风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53件,建“徐风艺术馆”。

综观徐风先生的作品,其中国画正是在深入领悟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出了格高意雅,笔墨精美,意境深远的作品,其山水、花鸟、人物画等,都能随意勾勒敷染,笔致老到灵活,疏密处理有致,色墨蓊郁而有层次。他那高超的功力和见识,表现任何事物不怕难,下笔不俗,奇气自生,初见不奇,越看越入神,得中国画之奥妙。画马得徐悲鸿老师真传,其神情骨相、动态取势自有一番面貌。其他蔬果白菜,或水墨浑染,或双钩着色,都能尽情表现,淋漓尽致。

徐风对传统的研习可谓持续不断,悟性亦深。这批临摹的遗作是极好的证明。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尺幅不大,但小中能见大气势,尽传原作神韵。如所临宋代李唐《烟林夜月》,明代戴进《风雨归舟》、《溪堂清游》,文徵明《溪桥古木》、《江南春》,唐寅《枯槎鸲鹆图》,周文靖《雪夜访戴图》,清代梅清山水,石溪《溪山无尽》,王石谷《临安山色》,石涛多幅山水册页与兰花卷,近现代徐悲鸿的马,钱松喦、黄君璧、溥心畲的山水,潘天寿的花鸟,都是既得其迹又得其神、得其心的摹本,有的几可乱真。甚至在年逾八旬后,他还临摹了刘海粟十余幅黄山写生稿。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到生活和大自然中采风写生,留下大量校园和农村人像以及山水、花鸟、走兽写生稿,皆生动有致。写松树尤多,姿神万方,苍浑劲拔。

徐风信守徐师将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教诲,锤炼出深湛的素描造诣。无论人物、风景、静物,笔触简练,造型生动,传神写情。1943年徐风在贵州安顺苗族地区写生了几幅《青苗少女》,摄照寄呈徐师求教,恩师当即复信盛赞“此作极佳”,甚至表示“我亦欲购之”。这可以说是最高奖赏。此图已收入本书画集。此外,同一时期的素描《仲家族少妇赶场去》、《工友的孙子》及多幅贵州风光,后期的静物素描如《雨鞋胶鞋》、《大蒜陶罐》、《咸黄鱼》,晚年的《玄武湖梁洲风景》、《纤夫》、《林荫桥上》等,皆令人难忘。其妙处在于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光影处理尤为独到,物象之质感、量感、空间感,在单纯的黑、白、灰关系和微妙的层次变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书画同源同法,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规律。徐风于书法也有深厚功底,尤其长於行草书。遗存的书法作品多为手札,是从其著述中所辑出,并非刻意书写。从这些逸笔随意的、带有实用性的手札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徐风书法朴拙深秀、流利劲韧的气格,而且可以见到其数十年美术教育生涯的含辛茹苦。这当中除了《中国书画学浅识》、《题画诗选》之外,几乎全是美术教材——《西洋画讲稿》、《艺用解剖概要》、《现代艺术潮流》、《人物描写初步》等。阅读这些手札,徐风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自然平静的书风中慢慢地流泻出来,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徐风,在89年的生命历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他的写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不仅写出了客体对象的生命,而且写出了主体自我的生命,因而他的作品是富于生命力的。

徐风的书画艺术是被遗逸的“清音”。徐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二十世纪杰出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2010年6月于金陵十门斋

注: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浏览71 评论0
返回
目录
返回
首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